苏格拉底说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
■只是要让它发出光来
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遭遇欺凌?更容易遭遇校园欺凌的孩子的标志性特质有哪些?
特质一:偏离同伴规范
如果一个孩子——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偏离同伴群体所设定的诸多规范,其实他是知道自己会经历和面对什么的。如果孩子无法处理要面对的这些后果,他就会有被社会排斥的感觉。这种被社会排斥的感觉是大多数人产生抑郁情绪和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一个班级里,同龄的男孩的身高大多在厘米左右,那么厘米或是厘米的男孩,就可能会被认为是不符合同伴群体的规范的。
再比如,一个班级里的男孩都喜欢踢足球,他们就会达成某种共识,那就是——“踢足球就是我们这个年龄的男孩应该做的事”。这时,如果有一个男孩非常讨厌踢足球,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偏离同伴规范的,甚至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总之,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讲,常常偏离同伴规范很有可能招致校园欺凌。
特质二:缺乏社交技能
我们更多地发现,社交技能的缺乏恐怕可以排在招致欺凌的原因排行榜首位。
社交技能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社交技能好与坏将会影响他在职场中与同事或其他合作伙伴相处的情况,从而影响其职业发展。当一个孩子有了强大的人际交往能力,他将更容易和他人进行顺畅且有效的沟通,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学校和家庭中表现良好,能够交到朋友,并能够保护自己,让自己不受欺凌。
可以说,如果我们都能重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那么我们将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获益。
特质三:缺乏自信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发现,与自信的孩子相比,缺乏自信以及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欺凌。
特质四:缺乏合作的能力
合作能力其实也是一种社交技能,有些孩子虽然具备了足够的社交技能,但仍然缺乏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一点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与他人有效地合作、一起完成一件事,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十分可行。合作能力,尤其是与同龄人的合作,是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可以学会的,而这种学习大多是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完成的。
不具备合作能力的孩子,或者在家里、幼儿园和学前班从未学习过合作技能的孩子,没有社会情感能力的孩子,将缺乏在不安全环境中生存的重要技能。当他们独自面对社会时,当他们面临不确定性和不安全因素时,他们往往很难保护自己,并因此更容易受到欺凌。
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说明的是,更容易成为欺凌者的孩子,往往也缺乏这种重要的能力。
特质五:精神问题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环境,比如父母或其他家人之间经常争吵,或是有家人存在一定的精神、心理问题,或是常常遭到身体或精神上的虐待……孩子将承受很大的压力。
常见的肢体虐待包括打人、推搡、拒绝给孩子吃东西、强迫孩子做极端劳动、性虐待等。常见的精神虐待包括忽视孩子、羞辱孩子、不给予孩子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