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关于人格特质论的介绍
二.人格特质论在荣格八维理论上的应用方式
三.关于人格原型论的介绍
四.人格原型论在荣格八维理论上的应用方式
五.十六类型的八功能固定/标准排序
六.八维功能的固定排序可不是空穴来风,具体请见JohnBeebe的原型理论
七.为什么JohnBeebe说功能编号是质而非量的区别
八.到底为什么荣格八维功能有固定排序,最终答案就在荣格心理学中
综上所述,认为功能位置是可以变动而不是固定的人,如果要给他人分析判定心理类型,毫无疑问是危险的。一是此人根本不具备专业的荣格心理学及心理类型的知识,二是此人根本无法区分特质论、原型论、类型论的区别。三是此人根据特质论的方式去判定一个人的“固定类型”,就容易让此人错误认同自己的心理类型,增大罹患神经症的风险。各位读者在找他人分析类型原型、确定自己的固定心理类型(荣格八维/MBTI)时,一定要擦亮双眼!
刚开始学习荣格八维和MBTI的时候,大多人都会有一个常见的疑问,譬如:我是INFP,但我实际上测试出来的Ne比Fi高,Ti也不低,我是不是非典型INFP?荣格八维功能的排序是固定的吗,还是不变的。
或者时常有人会说“我是高Ti的INFP/高Ni的ISTJ,而且我是健康的”。这些说法其实都是不严谨的(要知道第八功能很高按照原型论的说法,是极其紊乱的状态),要知道荣格八维其实是特质论+原型论的理论,这些人的误区就是把特质和原型混淆了。在混淆的情况下,我们是很容易会把自己原本的类型判错的。而错误认同心理类型则极易增高罹患神经质的风险。
抑郁症是否会改变mbti类型?尤其是内向/外向?
接下来是特质论和原型论的科普环节!除了特质论和原型论以外还有类型论,MBTI、四液说、DISC其实都是典型的类型论,是很古老的分类方法(讲究的是群体与群体间的分类,容易忽视个体的内部差异,解释力较低),现在的心理测量工具也基本上不用了这种方法搭建理论了。
关于人格特质论的介绍
人格特质理论主要是语言学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模式产生的成果,?引用奥尔波特的话来描述可能更为精确?“。在某一社会中长期说写所用的语言应能包括这一文化中描述任何一个人所需的概念和构念?,换言之,?大多数的人格特质都会被编码到自然语言中去”。这种观点和精神分析的信徒拉康的人格理论基本一致?,认为,?个体的语言结构其本质也便是人格结构。
简而言之,人格特质理论强调的是:个体间的差异,及个体间的特质与量的差异。也就是是一片叶子与其他叶子的差异。人格特质理论的模型相较类型论更为精细,且信效度更高。同时,人格特质理论需要通过个体的心理测量进行评估,便不可避免地忽视了群体与群体间的差异,但更多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细差异。在如今,人格特质理论被主流心理学界广泛认可。因为特质论并不是把人们分为绝对的类型,而是逻辑上认为人们普遍存在一些特质,每个人在这些特质上有不同的表现。譬如开放性是一种特质,每个人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种特质,成为其人格的特色之一。而人之所以有差异,就在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特质表现程度,也就是量的差异,而非是质的差异。由此形成每个人不同的特质结构,用于解释人的表征或行为等差异。
MMPI(明尼苏达量表,自陈式问卷,目前的逻辑沿用了一定特质论模型)和大五人格是人格特质论的代表模型——MMPI问卷的制定方法是分别对正常人和精神病人进行预测,以确定在哪些条目上不同人有显著不同的反应模式,因此该测验最常用于鉴别精神疾病。医院中往往有这项自评量表。大五人格则提出了人们普遍具有的五种特质: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及神经质性,由此来构成个体的人格特质模型,大五人格被广泛用于解释个体差异。
关于人格原型论的介绍:
人格原型论更多是在荣格心理学派独有的概念,很多人都会对这个称呼感到陌生,在这里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原型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在人格心理学上作为原型论使用。
原型:在荣格词典里,原型被定义为人类心理中原始的结构性元素,原型包含了动能、能量和情感,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柏拉图所论述的“形式”中,已经表现出了荣格所使用的原型的痕迹列维一布留尔在其著作《原始思维》中使用的“集体表象”这个概念,更是接近了荣格所描述的心理原型。根据列维一布留尔的描述,“集体表象”在某一集体(该集体可以是一种文化,或一个民族)中世代相传和继承,并且在该集体的每个成员身上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作用方式,‘集体表象”还能够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的意象和象征物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感情。注:集体表象=集体意象。原型意象:荣格用原型意象(Archetypalimages)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在其象征的意义上来说,都再现着某种原型的存在。
——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
原型乍一听很玄乎,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荣格的这句话,更简单且更接地气地把原型理解为象征或是客体。客体是指除了主体(即我们自身)外的他者,譬如说你的同学好友父母,路边的猫猫狗狗等等都可以称为“客体”(广义)。而在精神分析及荣格(分析心理学)中,客体往往是指除了我们自身外的某个具体的人/角色。
荣格八维原型理论讨论的是人的先天性与后天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综合因素影响,其中更强调的是一个人生命中重要的客体,如何影响了功能的形成、表现及动因。强调的是人的毕生发展及其流动性,荣格心理分析师会用这套模型帮助来访初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了解这些重要角色对自己的影响(即指原型分析),转化其原型影响让功能更好分化。这其中具有精神分析(动力取向)流派的色彩,荣格分析师也会同时使用相关的理论及技术。
荣格八维人格原型论依然有十六种性格,但是已经不能被叫做十六类型性格了,而应该叫做“十六原型性格”。
例子,功能原型的意义对同一类型的影响:
譬如说有两个人都是INTJ类型,但是在情感层面的发展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原因出现在他们第三功能Fi(第三功能原型:内在小孩)分化程度,及对于他们的个体意义不同。第一个INTJ个体在童年及青少年时间遭遇过严重的家庭暴力,他的个人情感几乎没有被很好地照顾过,而他又必须坚守自身的立场与信念避免家庭给ta带来过多误导。这就导致了这名INTJ在成年后面对亲密关系很不顺畅,很多时候他难以正面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而更多时候他对于自身的情感是更压抑、带刺的状态。他对情感报以相当大的防御及敌意,难以相信情感本身可以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第二个INTJ个体整体在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并未受到严重的情感上的伤害,但家庭和环境很多时候会要求ta必须达成某个学习任务、要求,才可以表达并满足自己的感受,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更多时候家长对于ta的情感态度也并不稳定,有些时候家长会尽可能通过行动表明对ta的爱,但有些时候又极为忽视。这就带来了这位INTJ个体面对亲密关系的现象:只有自己做的足够好,满足世俗成就的要求和目标后才是能够稳定被爱的。于是他也往往通过行动和成就去表达自身的爱意,有些时候也会有直接的情感及情绪的吐露,但往往不会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可以说的是,第二个INTJ的情感功能分化程度相较第一个INTJ更好,正是因为其功能原型背后所携带的意义更加积极,这会影响他们的第三功能Fi分化水平。第一个INTJ的Fi功能也不必然是只能一直保持那种状态,如果这个INTJ在后续的人生阶段中,遇到了一个稳定、可以接纳与关怀ta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就能够照顾到ta第三功能内在小孩的需求,进而这名INTJ的个体便可以内化这个对象的积极形象,情感功能会有更积极的分化作用。
人格原型论在荣格八维理论上的应用方式:
荣格八维的原型论,在功能释义上依然沿用《心理类型》及荣格心理学派后继者的功能定义,可以说的是,荣格八维原型论本就是荣格心理学派的官方荣格八维模型。
荣格八维原型理论一般用于个体深层分析、个体长期职业生涯规划、个体自我调整,具体的分析应用案例请见这篇笔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