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一模高三语文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_。(王羲之《_______》)
(2)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杜甫《蜀相》的颈联“_______,______”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选择。(5分)
(1)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小徐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3分)
A.雨村判案B.元妃省亲C.探春理家D.香菱学诗
(2)小汇作为第四届中国进博会志愿者,承担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话剧《红楼梦》海外巡演”拟写宣传广告的任务。小汇拟写的广告用词不恰当的一处是()。(2分)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精心制作出品的话剧《红楼梦》将以全本演出的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演出由上部“春夏·风月繁华”和下部“秋冬·食尽鸟归”组成,跨越四季,岁月沧桑〔甲〕。真与假、兴与衰、梦境与现实交织,营造出一个诗化却又真实的世界〔乙〕。艺术家们美轮美奂的表演〔丙〕和引人入胜的剧情〔丁〕将带领喜爱中国文化的您领略极致中式美学。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
典型
①人们把作家创作出来的那些高水平的人物,称为典型,或典型人物。
②从一般道理上说,作家所写的人物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接受和认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人物就是典型人物。但从理论上界定,还真是一件难事。从人类最初的叙事作品到今天,作家和理论家对于如何写人物,看法发生了许多变化。
③朱光潜先生曾对典型这一概念作过考证:“典型”(Tupos)这个名词在希腊文里原义是铸造用的模子,用同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模一样。这个名词在希腊文中与Idea为同义词。Idea本来也是模子或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涵义,引申为“印象”“观念”或“思想”。由这个词派生出来的Ideal就是“理想”。所以从字源看,“典型”与“理想”是密切相关的。
④这就是说,典型这个概念虽然在近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但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
⑤亚里斯多德在为诗所作的辩护中曾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人要写“有普遍性的事”,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他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会给人物起名字。
⑥在这里,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一条写人物的原则,先把人物普遍化,也就是抓住同一类人物的共性,然后再给人物个别性,如起名字。在这一思想中,涉及到了人物的典型性问题,“典型”几乎与“”成了同义词。其实,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这种类型化思想反映出文学创作已经不满足于对个别的人物和琐碎的事件的描写,而要写出包含更多意义的作品,这是叙事文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从此,西方叙事文学就沿着这条类型化的道路向前发展。
⑦18世纪以后,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获得长足的发展。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朱光潜先生对此做了客观的总结:第一,黑格尔并不把人物性格看作抽象的东西,而是把它看成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分的。其次,黑格尔不但把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而且看作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辩证发展的结果。
③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④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身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与单于相直
(2)抑数万之师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A.为……牺牲B.谋求C.追求D.奉献
(2)上以迁诬罔()
A.劝阻B.陷害C.蒙蔽D.欺诈
16.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
17.把第③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18.《李陵传》第④段引用《报任安书》中的话时对原文进行了取舍,请从剪材的角度分析各自的写作意图。(4分)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诚欲效其款款之愚:陵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诋毁)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19.白居易不认同司马迁和班固对李陵投降的态度。阅读《李陵论》节选,对白居易的观点进行评析。(5分)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节选自白居易《李陵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12分)
藏书室记(宋)苏辙
①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行之,吾世庶矣乎!
②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③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④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孟子论学道之要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譬之稼穑,以为无益而舍之,则不耘苗者也;助之长,则揠苗者也。以孔孟之说考之,乃得先君之遗意。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2分)
A.则盖B.而其C.而盖D.则其
21.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孔子教育人的顺序,表明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B.做好细微末节的事情比学习礼乐、读书更重要。
C.孔子的弟子们“见仁见智”表明人各有其所长。
D.引孔子言论呼应上文,遵照“孔氏遗法”读书。
2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
①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
②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③学者必由读书
A.③①②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
23.读了本文后,小汇得出这样的结论:若谨守先贤遗训和长辈教诲便能修身立世。请结合你对《乡土中国》中“教化权力”的理解,对小汇的结论作出评价(字左右)。(6分)
三、写作(70分)
24.成长是个不断被塑造、也是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这句话对你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字。
徐汇区高三一模答案
1.(5分)(1)惠风和畅兰亭集序(2)信而见疑(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评分说明:一空1分,空缺或错字不得分。
2.(5分)(1)(3分)D(2)(2分)C
3.(1分)B
4.(2分)A
5.(3分)选D3分,选B1分
6.(4分)答案示例1:反驳有力。理由是:评价叙事研究的水平不仅包括理论是否深浅,还体现在创作水平的高下上。中国的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基础上的,如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提出了系统又深刻的人物塑造理论,概括了典型人物的美学特质,理论研究与叙事创作相辅相成。
答案示例2:反驳不力。理由是:叙事研究应该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发现上,作者仅列举了金圣叹的《水浒传》点评来阐述中国叙事研究的成果,而且点评式的研究缺乏理论的提炼,个案不足以支撑“中国叙事研究有理论深度”的观点。
评分要点:理由2分,支撑理由分析2分。
7.(5分)答案示例:阿Q形象具有“典型”的美学特质:他在与未庄人的冲突中所表现的自夸又自贱、自负又自嘲为其所独有,其言行、心理展现的保守愚昧、忍辱屈从集中反映了旧中国不觉悟又善自欺的国民劣根性,“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成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概念。
评分要点:人物个性与共性分析各2分,与观点契合度分析1分。
8.(3分)“慌忙”“不敢”“踌躇”等神态体现了老栓的老实与胆小,“抢”“扯”“抓”等系列动词刻画了“黑的人”的贪婪与凶残,老实人和刽子手交易革命者鲜血的场景让人悲哀,引人思考。
评分要点:老栓与黑的人描写分析各1分,表达效果或读者感受1分。
9.(4分)答案示例:小说以华老栓为儿子买人血馒头治病为明线,关连起革命者夏瑜就义的暗线,明暗两线先在刑场、后在坟场交织形成完整的故事,一剂“药”展现了华夏两家悲剧和刽子手、看客等众生相,以“药”为线索隐喻了主题,扩大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评分要点:明线与暗线分析各1分,构思效果2分。
10.(4分)答案示例:《药》的评点讽刺了看客围观革命者就义的麻木,评述了革命者鲜血被交易的冷峻事实,及其从事革命事业甚至不被母亲理解的悲哀,引用鲁迅的话揭示其创作意图,由此推断出评点者的观点:《药》的主题是警醒华夏民族需要一剂良药治疗野蛮与愚昧的国民劣性,“花环”旨在慰藉先驱者、鼓舞后继者前行。
评分要点:依据分析3分,评点者观点1分。
11.(5分)小徐答案示例:我建议选入鲁迅的小说《药》。这篇小说有双线编织的巧妙构思,形象精准的鲁迅式语言,以“药”的故事揭示的现实意义。阅读《药》能助益我们反思国民性,深化对鲁迅小说“忧愤深广”底色的了解,积累小说阅读的经验。
小汇答案示例:我建议选入鲁迅的《药》加上《药评点》。《药》是鲁迅的代表作,以“药”为线索构思、隐喻主旨;《药评点》从小说环境、文字意图及表达效果等方面示范小说的读法,既能启发读懂情节及主旨,还能点拨我们如何评点小说,助益积累小说的阅读经验。
评分要点:以栏目定位为标准,经典介绍2分,读法介绍2分,表达1分。
12.(2分)A
13.(5分)答案示例:李诗写“我”人在沙丘无心赏景、喝酒和唱歌,对“你”的思念如汶水浩荡南行难以抑制,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杜诗选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写急盼朋友音讯而不得,引发世路凶险的担忧,揣想友人向屈原倾诉内心的愤懑,把对友人的同情及殷切的思念表达得沉郁深微且寄意深远。
评分要点:诗作分析与评语契合度各2分,语言表达1分。
14.(2分)(1)遭逢、遇上(2)阻挠,阻止
15.(2分)(1)A(2)C
16.(3分)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
评分说明:错一处扣1分,扣分3分为止。
17.(4分)恰巧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就逃亡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
评分说明:“会”“为……所”“亡”“具”“且”,每个单句一个扣分点。
18.(4分)答案示例:本文详叙了李陵以少战多事迹,引用史家的话强调两点:李陵为国死战称得上名将,被逼而降是想伺机报效国家,情有可原;司马迁的信详写李陵作战勇猛,意在强调自己为李陵辩护是出于公正,借此抒发自己的公正和忠君不被肯定反遭刑罚的愤懑。
评分要点:选材分析各2分,用意各2分。
19.(5分)答案示例:白居易持传统君臣伦理观来评价李陵,李陵奋勇抗敌但战败而降不算勇敢,为保全性命而降敌是对朝廷不忠,给家族带来灾祸就是不孝,这些评价抹杀了李陵为国而战的忠诚和功业,而两位史学家能客观叙述李陵的战绩,体恤李陵的境遇,作出公允的评价,更尊重事实和人性。
评分要点:对不同观点的阐释各1分,评价各1分,整体表达1分;可反对、可赞同白居易观点,视理由阐释斟酌赋分。
20.(2分)选B2分,选C或D1分,选A0分
21.(2分)D
22.(2分)B
23.(6分)答案示例:小汇的结论适用于稳定的乡土社会。教化权力的产生是因为社会发展缓慢,接受长辈的教化并遵循礼俗便能“内以治身,外以治人”,但谨守礼俗不能应对飞速发展时代的变化,只有传承并创造性地运用“忠信”“好学”等美德和学法,学习新知、更新观念,用发展观才能解决新问题。
评分要点:教化权力分析3分,评析2分,表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