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娜塔莉·尼克松
创造力是创新的源泉,而在内卷严重、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拥有创造力才能让你获得别人不具备的优势。你听过智商、情商,其实“创造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很多人觉得“创造力”很虚幻,离自己很远,《创造力觉醒》这本书就指出,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在创造力,但这种创造力需要被激发。一旦创造力觉醒,赢在创新不是难事,而你需要的,就是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让它觉醒。
我们先来测一测,你的创造力如何、能否被激活?
·工作之外,有什么新的爱好是你可以开始发展的?
·你正在做的事情中,是否有对于你来说完全是从零起步的情况?能否举个例子?你的感觉怎么样?在这个新手体验中,有哪些元素是你可以借鉴到工作中的?
·你喜欢玩什么?它透露了你的什么性格?
·你最近一次迷路是什么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你是如何应对迷路的?
·你上次脱稿即兴发挥是什么时候?你的感觉如何?
·你最近一次听从和追随内心的直觉是什么时候?其结果如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跟踪记录你在工作期间问同事问题的频率。你倾向于问什么样的问题呢?
·如果有一下午的自由时间,理想情况下你会想要做些什么呢?
·如果对办公室里的环境做一个仔细分析,结果会是怎样的?它说明和展示了什么?
·想一想在你所处的行业之外,有哪些启发和吸引你的公司、品牌或体验。换句话说,当你在专业上成长起来后,你想成为谁?
这个小测试可能给你带来了一些灵感,但你还是会说,“呃,我不是那种有创意的人……”但实际上,人生来就有创造力。不要说设计师、策划人、管理者需要创造力,就是水管工,要想把工作做到非常好,都需要大量的创造力。创造力与生俱来,但大多数人都不把创造力当回事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天天谈论创新,却很难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创新的原因。
跟其他任何能力一样,要获得创造力,也需要刻意练习,最有效的是练习你的提问技巧、在奇想和严谨之间来回切换的能力,以及直觉。
提问
首先,你得想要了解更多自己目前不太理解的东西。提问是促使你去了解的关键一步。提问就是要磨练你定义问题的能力,需要把好奇心贯穿到整个思考过程中。提问,是智慧的源头。
一些我们公认的创新公司如谷歌、苹果、Zappos(美国卖鞋的B2C网站)等,都很擅长用问题来促进创新。
以提问为主导的公司,讨论市场问题可能首先会问:
“为什么我们没有在南半球销售任何产品?”
或者“如果我们开始在巴西销售产品会怎么样?”
他们讨论招聘问题可能会问:
“为什么我们只从名校招聘?”
“如果我们从一般大学招聘员工,并寻找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年人,而不是从正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年轻人,会怎样?”
适合你的练习:
访谈一位同事。花时间设计至少20个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中优先选择5个。你对于这位同事有什么新的发现?他或她的专业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你又从中学到了哪些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东西?
在奇想和严谨之间切换
留意一下你自己,什么时候会说:
“我想知道是否可以……”或
“我想知道当……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仔细琢磨紧接在“我想知道”这个短语后的句子。这正是我们想要去了解的东西,它将把我们带入探索的深处,奇迹就蕴藏其中。
奇想需要给自己一个慢下来、什么事都不做的空间。安心处在一种不知道、也无从选择的模糊状态中。
奇想是创造力的组成部分,需要敬畏、大胆、停顿并大胆地问“如果……会怎样”的问题。
暂停手头的事情,开始奇想,会激发出对新问题的思考。
奇想,让人想要探索出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摆脱既有知识的束缚。
但只是奇想并不足以激发创造力,你还需要“严谨”。这似乎很矛盾,但其实不然。
比如音乐大师贝多芬。如果不是前期在古典音乐领域成为专家,他是没有办法创造出后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除非你先理解规则,否则你不可能打破规则。这个过程会让你进入全新的境地和领域。
成为专家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要专注于细节和具体的事情,还要花很多时间打磨和完成一个个任务。如果不去 参与方式二
即刻起, 温馨提示
在您收到书籍后,分享两张及以上与书籍相关的照片并附上分享语到前瞻经济学人APP“围观”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