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得意是须尽欢,浪里个浪~~~~~
一旦失意,必刷各种净空法师/星云大师语录,一副看破红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啊,今天就来科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难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核心——即面对任何人和事,无论是霸道总裁们不爱白富美只痴爱上我,还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还被雷劈,都以俩字淡定面对,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
此时,心理学跑出来说,反!人!性!呐!
因为,情绪和认知密切相关——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情绪与人对事物的评估有关,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需要经过人的认知评价与估量才能产生情绪。
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益时,就会产生趋近的体验和相应的生理反应;
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害时,则会产生回避的体验和相应的生理反应;
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与己无关时,就会产生漠然的体验而予以忽视。
但在不同情境下,尽管对象相同,但人的情绪反应模式仍可能会因为个体过去的经验及当时的感受而有所不同。
所谓认知,即甲之蜜糖,乙之糖尿病。
面对同一事物,不同认知能带来不同情绪体验。
比如面对问题,即无法第一时间被我们思维所处理解决,超出我们思维习惯之外,引起我们困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