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鱼我所欲》+《得道多助》+《孟尝君》+《活板》+《核舟记》+《出师表》学生版测试
文言复习之《核舟记》
一、字词句翻译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4.石青糁之:
5.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6.居右者椎髻仰面:
7.其人视端容寂:
8.计其长曾不盈寸: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0.中轩敞者为舱:
二、内容梳理文章按“总—分—总”的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长不盈寸”的“核舟”,赞扬了民间工艺匠人王叔远卓越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及其。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2段,从介绍核舟的大小入手,介绍了船的中部即船舱部分。第3段,介绍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个游览者的神情。第4段,介绍部分,写两个船工的发型、动作和神态。
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
三、阅读理解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2.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
3.《核舟记》中描写佛印神情的句子是“”,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
4.作者用“”三个字表明核舟之“小”,突出雕刻者“”。
5.最能直接表现王叔远雕刻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6.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8.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雕刻者“技亦灵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言复习之《出师表》
一、字词句翻译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以塞忠谏之路也: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8.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二、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第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勉后主刘禅要继承遗德,奋发图强,并提出三条建议、、。(晓之以理):
第一层(第1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1段:首先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和有利的主观条件;接着提出了广开言路(即“开张圣听”)的建议,分析了原因“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并告诫刘禅不要“”、“”,以免“”。
第二层(第2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2段:提出了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层(第3、4、5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3段:向后主推荐可靠的文臣,强调了思想品德条件“,”。
第4段:向后主推荐可靠的武将,强调了思想品德条件“性行淑均”和才能——“”(正面)、“,”(侧面)。
第3、4段:诸葛亮的人事安排,表现了他考虑问题十分周密。
第5段:运用了的手法进行分析,提出了的建议,这是诸葛亮强调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说明国家“兴隆”与“倾颓”,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
第二部分(第6—7段):追述先帝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表明鞠躬尽瘁、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6段:追念先帝知遇之恩,称颂先帝的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和报恩、效忠之意。本段中暗含一个著名典故——。本段中还有一个千古名句“,”,高度概括了自己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主患难与共的深情。
第7段:说明了北伐时机已成熟,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本段暗含着一个著名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8—9段):再次强调各方职责,寄予厚望,抒写心情。
第8段:再次强调各方职责,寄予厚望“,,”,抒写心情——“”之情。
第9段:结束语,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也隐含着他对国家和后主的担忧之情。
总结: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将议论、叙述、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规劝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的决心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三、阅读理解
(一)原文填空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4.“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②,,,;③,。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10.严明赏罚的句子是,,,。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13.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1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17.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二)理解与感悟
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为什么反复强调的其中的一条?
2.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3.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4.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该是什么?
受版面限制,只能发图片了。
想要WORD版请扫一扫。
答案见后面文章。
赞赏
人赞赏
北京白癜风专家有哪些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