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第20天
现代文阅读I(选择题)
近三年高考,现代文阅读I题采用的都是三道选择题,考查的考点一般来说是理解、概括、筛选、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题干的设置一般来说,第1道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2道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第道题是就关于准确概括内容或者是针对论证而言的考查。可以说考点还是很稳定的。
但年1月九省适应性考试新增选择一道,内容为图表分析题,对这道新增题型务必加强训练。
高考预测倾向于选用科普类材料,而不再采用较为虚泛的政治类文本,说明信息类文本已逐渐“脱虚向实”,弃冠冕堂皇而空洞乏味的材料而去,转入具有实际意义内涵的实际性的文本。
从最新的九省联考及各地模拟情况分析,在题型设置和题干表述上,一、二两题具有迷惑性的“绝对化”表述增多,从而使学生不能通过语感一眼看出答案,体现了命题人与学生打“心理战”的特点。
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作为高考的“常客”,所占的分值相当有分量,具有逻辑性强、针对性强、考查面广的特点。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悉六种陷阱
对于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会有意地用一些方法,改变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二、强化“三重比对”
就选择题而言,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做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命题者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如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1题B项的“此”。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
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如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2题D项的“造成了”。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