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童话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来讲,绝对不是单纯的吸收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他们还能从中找到更多的心理认同,昨天小悠为您推送了悠贝志愿撰稿人孙林琳的文章,介绍了童话故事在心理上带给孩子的帮助,今天小悠将为您推送下篇,一起来了解吧!
二、总是年龄最小、最弱势的孩子作为主人公,童话故事提供了儿童最需要的宽慰和希望
辛德瑞拉有两个好吃懒做的姐姐,给姐姐们撑腰的是凶悍的继母;艾丽莎有七个哥哥,都被女巫变成了野天鹅;小锡兵最后一个被造出来,材料不够只好缺了一条腿;丑小鸭最后一个啄破蛋壳来到世界,一出生就因又笨又丑备受轻蔑。
即使他们是独生子女,如白雪公主、莴苣姑娘、睡美人,但都像带着原罪来到世上,一出生就面临着父母无法庇佑的苦难困境。
这样的设定在童话中比比皆是,然后他们最后都获得了幸福。这很荒谬是吗?很违背现实是吗?
父母们担忧的是,给孩子讲述童话故事的幻想事件,就是在对他们“说谎话”。孩子们偶尔会问“这是真的吗”更加深了他们的忧虑。
有人声称,童话故事没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述生活的真实画面,因此是不健康的。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这点,儿童生活中的“真实”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中的真实,他们没有认识到童话故事并不是致力于描述外部世界和现实的,而且,心智正常的儿童也绝不会相信这些故事是在真实地描述世界。我们无须太低估儿童。
孩子遭到哥哥姐姐的嫌弃和虐待这一主题在童话故事中非常著名。当一个幼童面对着周围世界的复杂事物时,尽管他可能很聪明,也很自信,但也很容易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又笨又傻,其他任何人似乎都比他有知识有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童话故事一开始都出现了主人公遭到轻视,被认为很愚蠢的情境。这些都是孩子有时会对自己产生的感觉,有意思的是,这种情绪主要投射在父母、同胞哥哥和姐姐的身上,较少投射在世界上其他事物上。这样的心理分析也对应了现实,最强势的父母养育最懦弱最自卑的孩子。
再细致一些,我们会发现童话不会去论及当不幸降临到主人公头上,或者是他还过着幸福生活时,他的能力问题。当生活为他提供一切时,对他并没有任何期待,而当他陷入不幸,也不是他犯了什么过错。这也是童话贴心的地方,孩子的力不从心会使他害怕自己是愚蠢的,从成人的角度去解释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而导致某种不幸,对他们来说难以接受,也就不会去认同这个角色。
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态,当主人公被认为是“愚蠢”、“受人轻蔑”时,通常他不会去认同,只有他对主人公的优势确信无疑了,他才会认同。只有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故事才能够推动儿童相信,任何自我贬低的想法都是不正确的,他知道这个主人公最终会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力量,他本人也开始了实现自己潜能的发展进程。
在这种认同的基础建立之前,对于儿童来说,故事并不能提供多少意义。
因此当成人去探究童话情节发展怎么没有脉络,似乎不能实现对儿童的教育意义时。只能这么说,大人一思考,孩子就发笑。
从这个角度来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动人的故事,然而实在不适合过小的儿童。这是一个道德故事,讲述世界上的残酷无情,唤起人们对被蹂躏的弱者的同情。但是,感觉自己被蹂躏的儿童所需要的不是来自同一困境的其他人的同情,而是他能够摆脱这一命运的信念。
三、童话以最直接的方式引导孩子意识善与恶
童话故事的人物刻画非常清晰,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细节一概略去。所有的人物都是典型的。
童话故事人物不会模棱两可——既善良又邪恶,而现实中的我们却正是如此。善恶两极分化主导着儿童的心理,也影响着童话故事。一个人非好即坏,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哥哥愚蠢,弟弟必然聪明。妹妹善良、勤劳,姐姐必定恶毒、懒惰。一个是美丽动人的,另一个必定相貌丑陋。一个家长是慈爱的,另一个必定是凶恶的。
这种完全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不是为了强调正确的行为,描述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倾向,能够使儿童更好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别。如果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具有的复杂性格特征,把人物描绘得真实可信,儿童就很难理解这种区别。
儿童选择哪个角色来认同,更多地是基于谁唤起了他的同情,谁激起了他的反感,而不是道德的正确与否。好人物越简单明确,儿童就越容易认同于他,就越容易抵制坏人物。
儿童认同于善良的男主人公不是由于他的善行,而是因为主人公的状况对他具有强烈的、积极的吸引力。一个孩子内心的问题并不是“我想做一个好人”,而是“我想成为谁一样的人”。一个孩子未来走向什么样的道路谁也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我相信,善恶的种子一早已经种下。
话题到了最后,总是会回到如何选书、如何读书的原点。
如果我们不能得知某个特定的童话故事对于某个特定的孩子在什么年龄最为重要,就不要试图决定讲哪一个,怎么讲,孩子自己就能做出决定。
当孩子对某个特定的故事表现出了专注的情感,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时,即使我们能猜出理由,也最好不要表露出来。让他感到父母并不比他更强大和有力量,和他欣赏同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分享同一份情感,这是童话的魔力。
歌德的童年故事也许是更好的启发。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歌德曾经说过,从母亲那里,我学会了享受生活和喜爱编造故事,要有能力享受生活,要化解生活的艰难困苦,使之有情有趣,我们需要丰富的想象生活。
歌德的母亲在晚年回忆,她是这样给儿子讲童话故事的。
“……如果他喜欢的人物的命运没有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从他的脸上,我可以看到他如何怒不可遏,但又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有时,他插话说,‘妈妈,即使那可怜的小裁缝杀死了巨人,公主也不会同他结婚。’听他一说,我就停下来,把灾难推迟到第二天晚上。我根据他的暗示安排命运,告诉他,‘你猜对了,结局正是这样。’他非常激动,可以听见他的心在激烈地跳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