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学教书的时候,我所带的第一届高三有一个学生经常上课上洗手间。本来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这个学生经常不跟老师打招呼就径直站起来向门外走去,一下子就打断了课堂节奏。想象一下,某堂课上,老师上得专注,学生听得入神,这个学生却突然站了起来,闷声不响穿过班级并从老师身后走过,不仅吸引了全班注意力,也影响了老师上课的情绪。但是后来这个学生却因为当时任我班生物课的潘老师一句话,愉快地改变了习惯,并成就了一段美闻。
潘老师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老师之一,被学生成为“潘妈妈”。某一堂课上,潘老师正认真上课,这个同学又站了起来想要上洗手间,正当他快要从潘老师身后经过的时候,潘老师猛地一侧身挡住了男生的路,并半开玩笑地跟这个学生说,“哎呀,你吓我一跳,我以为你要给我送花!”男生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不好意思呀,我要上洗手间。”潘老师笑着说,“那你下次记得举个手跟我说一下哦。”
两天后,同样在生物课上,男生又闷声不响地站了起来,潘老师知道他又要上洗手间了,只是有点纳闷,怎么又忘了跟老师打招呼?于是男生快经过潘老师的时候,潘老师又一次侧身,“**,你是不是忘了什么?”男生笑容满面,“对啊,老师,这次我不是上洗手间,我真的要给你送花!”出乎潘老师和所有学生意料,这个学生从身后掏出一束花送给了潘老师,并对潘老师表达了谢意。这件事后,男生上洗手间前都会跟老师打声招呼。
潘老师后来经常表扬这个学生情商高,但我相信,首先是潘老师高情商的教导方式影响了学生。假如潘老师只是带着批评的语气说,“上洗手间要跟老师打招呼,要不对老师不尊重。”那个学生不一定听得进去。这个事情,跟其他温暖的高情商时刻,影响了我对师生关系管理的看法,那就是做一个高情商的老师对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提升教学育人的效率尤为重要。
那何为情商高?我们普遍的理解就是,情商高意味着这个人很好沟通,他/她知道你心里想什么,而在你需要他/她的时候,他/她总能给你及时的帮助或者建议。你觉得跟这样的人相处特别舒服愉快。其实这个理解提到了高情商的一些重要特征,如同理心强(知道你心里想什么),善于沟通和被人信任。但是这个理解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情商没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其实对情商的研究在美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而经过一些大师们(如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的推广和普及,情商教育不仅有了成熟的研究成果和系统的课程,还被运用到了管理,销售,教育等领域。
那到底什么是情商?情商为什么很重要?怎么样提高情商?这些问题不仅对从事教育的老师们很重要,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畅销书《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是情商研究和教育的集大成者。丹尼尔·戈尔曼毕业于哈佛大学,曾经是《纽约时报》研究脑神经和行为科学方面的专栏作家,写了多本跟情商、领导力、创造力、社会学习、冥想等话题相关的严谨又易懂的畅销书,而影响力最大的《情商》这本书在全世界范围内销售了多万册,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情商》这本书,丹尼尔·戈尔曼这样定义情商:
情商:一种多维度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感知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感受,也包括激励自己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影响他人的情绪。具体来说,情商管理涉及到四个层面,如下图:
情商能力的四个层面
通俗地讲,四个层面中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指的是,我们可以感知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管是开心,气愤,低落,或者悲喜交加。可以认识到自己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天气问题,生理问题,性格问题),知道自身性格上的优点和缺点对导致这种情绪出现的影响,同时有一种自信心,愿意倾听别人的评价。自我意识是情商最基本的层面,一个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感知的人,很难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很难感知和影响别人的情绪。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指的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愤怒或者兴奋时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时能够想方设法去适用和调整;有强大的成就感,为了追求卓越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克服各种困难,主动接受更大的责任和做出改变;对未来充满期盼和乐观,看到的更多是机会,而非威胁。
社会意识(socialawareness)指的是,跟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语言、动作、表情和声调等感知别人内心的情绪,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认真倾听别人,并理解他人做出决定后的原因,这些都是同理心的表现;组织意识就是能够辨别出组织里各种权力的交叉,知道谁是影响决策的人物,理解组织的文化和运作模式;具有较强的服务他人和服务组织的意识。
关系管理(relationship-management)指的是,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我们愿意帮助他人成长,如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反馈,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在哪家医院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