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把握新媒体热点,展望新媒体未来。从国际到国内,从政府到行业,搜罗新鲜资讯,陈述多方态度,观察进行时,就在人民网舆情频道推出的一周新媒体观察。
联合抗“疫”
1.腾讯与钟南山团队成立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实验室,钟南山任主任
2月27日,钟南山院士团队与腾讯公司宣布达成合作,共同成立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钟南山院士本人担任实验室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腾讯医疗副总裁吴文达、腾讯医疗副总裁刘羽分别担任实验室副主任。钟南山院士团队与腾讯还将利用人工智能辅助临床决策技术,持续在全国开展多中心临床科研,建立辐射全国的疾病上报和预测预警系统,实现辅助临床诊疗方案决策、随访、疗效评估和预后评估。
澎湃新闻:针对新冠肺炎、常见肺炎、肺癌等全肺胸部疾病的筛查,人工智能辅助阅片也将发挥作用。
环球网:未来流行病疫情防控怎么做到未雨绸缪,这是另一个重点议题。对此,联合实验室将利用人工智能辅助临床决策技术,持续在全国开展多中心临床科研,建立辐射全国的疾病上报和预测预警系统,实现辅助临床诊疗方案决策、随访、疗效评估和预后评估。
2.新华保险与钉钉达成全面合作
新华保险日前与钉钉达成全面合作,目前,新华保险正进一步深化钉钉与公司内部系统的对接。据钉钉方面介绍,除新华保险外,疫情期间,还有超过多家金融机构采用阿里巴巴推出的“数字防疫系统”解决方案。春节期间,钉钉通过阿里云扩容了10万台云服务器。
新华网评论:钉钉为新华保险迅速解决了线上办公、在线协同、健康打卡等问题,并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3.阿里健康和天猫联合启动“放心购药”计划
疫情之下居家隔离期间,慢性病患者购药成了难题。2月26日,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健康和天猫联合宣布启动“放心购药”计划,全国慢性病患者可以在天猫上购买处方药,并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十个城市患者最快可30分钟内收到药品。
(图片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版《药品管理法》调整,不得在网络上销售的药品类别。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其他药品在网络销售不再禁止,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为网络销售处方药开了道“绿灯”。
电商报:在医药电商行业,处方药是比非处方药更大的一块大蛋糕。近年来,处方药销售已经占据了医药电商平台非常重要的营收及利润比率。疫情终将消退,各大医药电商在分食疫情催生出的市场红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大对各级市场的渗透力度,触达更广泛的人群,通过更优质的服务收获一大批忠诚的用户。
4.口罩人脸识别首现快递行业科技护航闪送安全递送
近日,闪送平台为了更好地确保闪送员和用户的健康安全,大力响应政府对物流配送人员的带口罩要求,在原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基础上升级了智能图像识别系统,疫情期间对闪送员的口罩佩戴情况进行管控和检测。闪送员不用再摘下口罩就可以进行人脸识别。据悉,该系统经过闪送平台技术人员的努力,经过了严格的测试环节后,在已恢复物流快递的城市进行了推广。所有闪送员APP强制更新,保证无闪送员遗漏。
(图片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作为一家一对一即时配送平台,闪送及时作出反应,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疫情期间闪送配送流程的优化及管控。让用户在疫情期间感受到闪送不变的速度保证同时,更多感受到了闪送的安全。
5.处方药最快30分钟送达,京东健康保障慢病群体续方购药
联合近60家医药企业,超过3万名医生在线问诊,累计服务用户超过万人次......一个多月以来,京东健康通过“慢病关爱计划”和在线问诊平台,不仅陆续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患者提供了线上复诊续方、用药建议和送药上门等服务,还让广大民众足不出户享受到免费在线问诊和心理咨询。
中国新闻网:粮草足备,心里不慌。在非常时期,京东健康开辟的线上医疗诊治、线下药品应急及病人心理疏导等线上医疗“第二战场”,不仅高效解除了众多患者的燃眉之急,更为广大普通民众提振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政策指导
1.商务部:一些电商平台的“无接触配送”订单占总订单数比例超过80%
近日,商务部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广疫情防控时期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典型做法的通知》,总结了11种典型做法,供借鉴推广。其中包括开展“线上自选+无接触配送”,一些电商平台的“无接触配送”订单占总订单数比例超过80%;促进“传统零售+融合创新”;推行“社区团购+集中配送”;开展“安心团餐+定点供应”;开展“临时网点+定点直供”五种措施。
新华网评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在线市场需求呈井喷之势。新兴的配送模式也迅速形成并受到欢迎,部分电商将迎来新机遇。
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秘书长姚歆认为,疫情当前,“无接触配送”服务有助于保护消费者与外卖骑手的健康安全,降低感染风险。但应将相关标准尽快转化为团体标准,以供行业参考并采用。
2.3月1日起《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施行
据网信天津报道,从3月1日起,《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施行。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含有“使用夸张标题,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和“炒作绯闻、丑闻、劣迹”等不良信息等。
(图片来源:网信江苏)
澎湃新闻评论:这一规定广受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