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四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发表了自己的第二篇白话短篇小说《孔乙己》;年二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引起了广大年轻人的共情,并引发了一轮新的“孔乙己文学”热潮。年轻人作为网络用户的主体,诸如此类的“黛玉文学”,“鼠鼠文学”都曾活跃一时,本不至于持续太久,然而三月中旬,“央视网”的《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与“共青团中央”的《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则引发大众激烈讨论,直接将舆情热度推到新的高峰,仅这一天产生的相关信息量就达到9万。
由此,网络舆论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孔乙己”们,自作自受,爱慕虚荣,明明有手有脚,却放不下面子,纯粹是个人及家庭观念没有正确的认知,呼吁年轻人不要躺平,而是脱下长衫,多多学习“摆地摊”,“新式种田”勤劳致富的年轻人;一派则更简洁辛辣地反击:得,咱这就脱下长衫,变成“骆驼祥子”,去攒一辆永远攒不够的黄包车。
然而,无论是呼吁“孔乙己”脱下长衫的说教者,还是自认“孔乙己”,梗着脖子辩白者,都没有切身处地为“孔乙己”找一条路,前者在旁观,后者则是在尚为安全的地带抱怨。有人说书中的孔乙己穷困潦倒的原因是他没有脱下长衫,好好生活,反而喜欢偷东西,手脚不干净,自作自受;所以无论是旁观者还是现在的大学生们都以为生活不会真的如此窘迫,并且认为只要放下学历,从事普通工作,是肯定能生活得其乐融融的。但若是真的深入目前的就业市场,他们才会发现事情比想象的更有差距:亟待就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五险一金,工资有保障,未来有些许上升空间);亟需员工的公司也招不到合适的员工(稳定且不需要太多前期投入,有一定经验)。在这样的误差中,年轻人找不到好工作,企业招不到好员工。
像这样的供需差距问题,绝对不是年轻人放下学历就能解决的,毕竟就算应聘保洁,这群细胳膊细腿,只拿过笔的小年轻们也不一定能争过五十上下干惯粗活的中年务工者。因此,我们不能把论争点只放在能不能放下学历上,而是要给愿意放下学历的新时代劳动者提供更为具体的帮助,指明一条更能看清未来的道路。
首先针对尚未出学校但即将面临实习的孩子们,应该由学校负起指导就业的责任。这样说并不代表现在的大学没有进行就业指导,而是他们的就业指导有些流于表面,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第一是各个学院的辅导员应当为学生们挑选引荐合适的企业,鼓动学生们去参加宣讲会,并将各公司要求浓缩之后发在学生群里,引导学生进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应该注意一点:即不应该只分享本专业内容以及一些高端资源内容,而应该多分享一些本学院学生可以从事的复合型工作。优秀的人哪个平台都能获得机会,然而一个专业里,优秀者其实只有百分之十,而这百分之十其实早已有自己的目标,恰恰是剩下的百分之九十才需要引导。很多学校喊着要提高就业率,但他们往往把更多资源向王牌专业,优秀学生倾斜,却忘记了决定木桶水量的其实是最短的那块木板。第二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更贴合市场实际,以给学生进行指导。随谈君当年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时候,老师讲了职业性格测试,普及了一些法律知识,感觉课程圆满结束,然而连五险一金是什么都没有提到,也没有向我们普及应届生身份的重要性。
其次针对已经出了校门的学生,他们失去了先机和庇护,成为了“社会人”,那么就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引导。从国家层面来讲,第一我们可以在政策上放松年龄限制,让大龄青年也多一些机会,松弛企业的神经,避免企业跟随年龄限制的政策;第二我们可以提高蓝领的地位以及社会保障(五险一金的保证),让年轻人不必担心既放下尊严脱下长衫还吃不饱饭。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多多列举一些需要部分文化水平的蓝领工作,让信息来源较为单一的年轻人对蓝领了解更多;第三,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