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深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专项研修班在12月5日开幕,连续三天。培训讲师都是深大、华师的知名教授,课程内容涉及家校共育、课程设计、心理排查以及常见心理问题干预与识别等等,干货满满。这让前来参加培训的一线教师们,每天来的时候都激动不已,颇为珍惜这难得的充电时光。
今天是培训的第二天,上午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陈启山主讲,主题为《心理测量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应用》。陈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地介绍了心理测量的历史,当高尔顿、卡特尔、比奈、戈达德和耶基斯等人物从他嘴里蹦出来的时候,我们仿佛看见了这些测量界的前辈们一一朝我们走来,带着无数的争议和是非,心理测验拉开了曾经荣耀又逐渐黑暗的历史。
接着,陈教授将大家的目光拉回现在,指出心理测验在当今的学校中依然担负着重任。诸如学业素养的测验和考试,心理健康的普查、预警、诊断和评估过程、学生发展的辅导与规划以及在教育科研中均离不开心理测验的使用。但是,心理测验又如何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到学校教育?心理普测后的筛查结果如何应对?甚至在选择筛查量表时如何抉择?为了让大家有更清晰的概念和具体可操作的经验,陈启山教授耐心又细致的分析了心理测验中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的基本概念。让听者一如醍醐灌顶,原来,心理测验中只要搞清楚了这四个概念,很多问题和误区都迎刃而解了。而陈教授严谨又不失幽默的话语,让大家不时爆发出欢乐的笑声。
针对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应用心理测验,陈教授贴心的提出千万不要自己编制问卷,专业的事情让专业人士去做。接着,陈教授抛出了两个问题,别人的量表信度和效度是否可靠?别人的量表,我是否可以删除维度或题目?结合前面讲的测验“四度”,通过举例社会经济地位指标(SES)的概念构成,手把手教会了大家如何考量以及删除不需要的维度或题目。另外,陈教授在培训结束之际,点到了生涯教育与学生的发展之路,需要深层次了解学生的潜能,需要考察学生能否较好应对相应的科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学科继续学习,继而提高学习成绩。他独特的角度带给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第三小组成员的学习心得:
今天陈启山老师的课于我而言,是灯光也是警钟。作为心理老师,专业的测量工具是我们开疆扩土的武器,但是在一线工作久了却忘记看一看手中的工具是不是真的能体现心理工作的专业性。一直以来关于心理各项工作的指导声音有很多,从者云集不代表我们自己可以人云亦云。只有回到专业知识中认真探索,才能令专业的工作真的体现出专业。离开学校太久,今天的课程内容让我静下来反思,停下来梳理。心理测量不管在哪个方面的应用都要遵从它本身的科学严谨,都要优先考虑学生真正迫切的需求。言犹在耳,当常耕读自省。
——光明高级中学刘念
陈启山教授从理论与实际出发,带领我们回到大学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思考心理测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历史的回顾自不必说,简单的一个普查问题就让我们受益匪浅,当我们总想着选择哪个量表,简单有效的时候,陈老师只是提到普查—预警—临床诊断,通过两次量表,针对性的解决了事务性太多,不够准确,工作量较大的问题。而随后对于量表的本身的讨论,从充斥在期刊上的各类研究出发,吊打了MBTI,揭示这些混乱的原因都在于对于最基本的测量四个度的误解: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学术味十足,但是永远是与我们的实际结合。我们的工作出发点永远是学生而不是好看,特色。生涯规划等心理工作分类很多,怎么做,能够真正让学生受益,在哪个阶段进行,怎么进行都是一个永恒研究的问题。
——教科院实小(光明)高朋飞
今天上午陈启山教授的课,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两大困惑:第一,可以运用到学校心理普查真正有效的量表?之前的我一直在问很多其他的专家老师,却一直没有深入地问问“量表本身”,它针对什么年龄段的学生?它的常模是什么?信度效度如何?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这些最最核心和基础的问题常常被我忽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第二,如何看待心理测量?!既不可小觑又不可夸大!不可小觑是因为它能一定程度上帮我们揭示世间万物的关系。不可夸大是因为它还要根据每个独立的个体做具体解释,不能一概而论!——光明区外国语学校齐玲
今日陈教授的课,开头就讲心理测量经历的荣耀与黑暗,同时在我个人理解,也可以说是光明和黑暗。无论是从最开始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的应用和争议,还是之后心理测量在今日学校的担当,抑或心理测量的实践应用,让我们看到我们学校的心理测量的意义、心理测量能做的有哪些以及如何去运用的过程以外,我更看到了犹如一片黑暗中的一米光明。我们的心理学、我们的学科、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咨询和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黑暗,包括各个先驱者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我们对于学科偶尔的疑惑、我们教学中时常的困难、我们咨询中遇到的各类情况以及我们生活中些许的迷茫,很多时候都是在一米光明中找到办法解决。陈教授的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了专业的心理测量知识以及实际应用方法以外,我感到更多的是一位长者的智慧与人生的见地,也犹如我们眼前一片黑暗中的一米光明,温暖而又耀眼,照亮着远方,前行的路途。
——坪山区弘金地学校马理明
陈启山老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生动的例子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在心理教育中应用心理测评。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测,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量表,以及后续的诊断评估工作很关键,陈老师把整个过程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而在生涯规划上强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以及是否具有相应的胜任力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观点都让我很受启发,收获很多!
——盐港小学王丽霞
心理测量对于心理学从业者而言,犹如士兵的枪,文人的笔,它是心理学专业者最能体现个人专业性的工具。但在中小学心理老师的日常工作中,他的最大科学价值并未充分发挥。初次听到陈启山教授的课,个人感受很深,如陈教授所言,现今心理测量的应用是相对混乱的,我也是这混乱中的一人。未听此课之前,对于工具的效用的考量和应用都是局限的,也并未能意识到其在学校的相关工作中可以发挥的多重价值。陈教授生动直观的类比使我意识到心理测量工作中经常出现的误区,对于工具的“四度”的解读,让我对过去所学的心理测量学有了重新的思考,这次的思考与以往都不同,今天当作为一个使用工具的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