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州导盲犬基地迎来首批“毕业生”
基地负责人与义工在基地记者邓勃摄
戴上面具训练,是为了让它们能在各种环境下正常工作记者邓勃摄
训练中的导盲犬每天都要上街进行训练记者邓勃摄
上下台阶,有停下提示;路面障碍,顺利绕过;红绿灯路口,安全通过;休息找空位,合格……长达两个小时的考试结束后,明子华扯下眼罩,俯下身摸了摸身侧仍保持工作状态的导盲犬夸奖道:“多拉,你真棒!”
10月24日,导盲犬多拉顺利通过第五轮考试,如果下一轮考核中仍表现合格,它将正式“持证上岗”,成为第一条在广州训练合格的导盲犬。
“现在它们只能称为预备犬,经过六轮46项正式考核后,才能成为导盲犬。”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副主任谭彦洲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基地的首条导盲犬拟于11月上岗,如果一切顺利,年底前将有6条导盲犬正式面向公众提供服务。
基地负责人林青青则坦言,在此之前,广东还没有过本土训练出来的导盲犬,基地所有的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第一批“毕业生”将有怎样的表现,他们既紧张又兴奋。
目前,基地的工作人员正忙着为第一批导盲犬筛选合格的申领家庭。“符合条件的视障人士都可以向残联或基地提出申请,免费使用”。林青青告诉记者,导盲犬是盲人的眼睛,人和犬匹配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大意,“首先要考虑自己能否接受导盲犬,还要考虑人和犬的高度、步伐速度等因素”。
A缺口
毕业犬只未亮相
四千余人已申请
从家里出来,左转直走,过一个红绿灯,左转,再直走,大约八百步,就到店里。22岁车祸失明后,住在荔湾区的钱小姐在家附近开了一家按摩店,对这一路线早就滚瓜烂熟。她测算过,自己拿导盲杖走,这一段路需要大约半个小时,如果旁边有人带,十来分钟就能走到。
前几个月路面施工,设了绕道警示牌。她拄着导盲杖按惯常的路线出行,一个没留神掉到了坑了,把腿摔断了,“障碍物、陷阱看不到,真的感觉比较危险”。
钱小姐的遭遇不是孤例。家住越秀区的李先生日前独自出门,因为共享单车随意停放占据了盲道,他在原地用导盲杖探索了很久,才敢继续迈开步子前行。
请人每天陪同上下班显然并不实际。听说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可以免费申请导盲犬服务,他们立刻报了名。
“根据年的人口普查,我国有万视障人士,但持证的导盲犬仅在百条左右。”谭彦洲向记者介绍,如果按国际通行的1%配置标准,我国需要17万多条导盲犬。如果把范围缩小到广东省,全省70多万的视障人士,却只有3条正式服役的导盲犬,“深圳2条,广州只有1条,都是从大连导盲犬基地引进的”。
从石溪渡口出发,只需不过3分钟的水程便可抵达丫髻沙岛,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年在这里成立,成为华南唯一一家公益导盲犬训练基地。
10月24日,岛上迎来了首批申请前来与导盲犬多拉匹配的4户家庭。2岁时因病失明的郝赫就是其中最迫切的一位。
“多拉,靠。”给多拉上了牵引链和导盲鞍后,在训导部总教练明子华的引导下,郝赫拍了拍左侧裤腿,清晰地向它下达了指令。
正在地上趴着的多拉应声抬起头,绕到郝赫的左腿边,顺从地贴着他的左腿。他轻拽一下导盲鞍说“走”,随即从导盲鞍上传来一股不大不小的力,带领着他往前走,“手自然放松能感受到它带着你往前走,不费力”。
“此前在瑞士留学两年了解了导盲犬,非常羡慕,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一个生活上的好伙伴。”郝赫告诉记者,得知基地为即将毕业的一批导盲犬配对主人,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希望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导盲犬。
但这可能意味着,短则几月、长则数年的申请、登记和排队等候。
谭彦洲对此深感压力:首批“毕业生”还没亮相,匹配领养的申请就已经塞爆了邮箱,“从我们之前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省内目前提出申领需求的视障人士达余名,还陆续有人提出申请意向”。
B训练
胜算甚微淘汰赛
培训时间达两年
对盲人而言,这是一场极需耐心与耐力的马拉松,而对导盲犬而言,这是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的、胜算甚微的淘汰赛。
“导盲犬必须身家清白,性格温和,祖宗三代没有咬人的记录。”谭彦洲对基地的导盲犬如数家珍,国际通用的导盲犬的犬种主要是拉布拉多和金毛,“这两种犬都是性格温驯、聪明、体形适中,考虑到广州天气太热,拉布拉多毛更短,基地训练全部选用这种犬”。
幼犬们出生两个月后,要进行性格甄别,送到挑选好的爱心志愿者家庭中寄养,度过自己成为导盲犬训练的第一步:社会化训练。在寄养家庭里,它们要学会基本良好行为及便溺习惯、与人类和其他动物友善相处。
早在两年多前,广州的训练基地刚建成的时候,郝赫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