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具有专注力的人可免于一切窘困!”在这个充满选择、诱惑和干扰的时代,没有专注力就没有学习力。
我深以为然!
一、专注力是什么?
人们普遍认为注意力集中就是有专注力。哪些现象会让人界定为专注力不够呢?个人认识到的现象可能有以下几种:
1.小孩子上课不听讲,不知不觉就想其他事,时常不能复述老师或同学刚刚说完的话。
2.和人聊天时喜欢打断,不能听完,有时候可能会听不懂听不进,反馈发现听者不知所云。
3.考试漏题;写字半边忘记写;读书漏字、读不准确,看书中途突然就游离于书本之外。
4.坐在哪里都会动来动去无法安静;做作业时不时起立去喝水上厕所。
5.做事三分钟热度,没有长性。
……
很多学生或多或少会有这样那样的现象,家长们经常问我怎么办?
我曾经建议家长给孩子做练习:①在报纸上圈同一个常见字,如“我”“的”;②把各种颜色的豆子混装,孩子安静选半小时至一小时。
方法是否有理论依据我不知道,成效如何也不清楚,因家长不一定坚持或者我并没有意识跟进,所以不了了之。本人缺乏专业学习和指导,给出建议也是仅凭个人听说有人用过又感觉这样可以让孩子静心。
本次作业题目涉及专注力的培养,我才特意查找资料学习,对专注力有了粗浅的认知。那专注力到底是什么?首先,其概念与注意力并不尽相同,我将专注力和注意力的对比整理成表格:
专注力这个活动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是感兴趣的,也可以是枯燥的,可以是对人的,也可以是对物的。很多人会把专注力理解为是人的一种态度,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单独的一项能力。这些种种的理解其实都是片面的。专注力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功能。认知活动包括听知觉、视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执行、反馈等活动。认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推动力正是专注力。
看完资料我还只是一知半解,凭借自己的理解梳理一下:注意力和专注力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注意力强调的是人对一件事的分散度,三岁之前形成。专注力强调的是人对一件事的持续程度,主要在于后天培养。注意力分散度高的孩子比较好动、毛躁,那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对专注力的训练,使其专注起来(延长孩子学习或者做事的持续度)。培养孩子专注力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长期努力,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二、影响因素以及提升方法。
查找多种资料综合比较,我发现以下4个方面会直接影响到人的专注力状态,结合已有认知我认为可以从影响因素出发,分析具体原因和表现,从而找到具体的方式谈谈如何有效提升专注力。
1.事物本的身对我们的吸引程度,决定专注力的持久程度。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乐此不疲,如幼儿时期女童对娃娃、男童对玩具车和枪爱不释手静悄悄不知不觉就玩上许久。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对其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出极强的专注力。那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保持持久的专注力,很大原因就是学习这件事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不够大,学习动力不足,使他们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够(或者记忆策略缺失)、不爱学习。这些表现影响其学习感受加之教师评价趋于负面,家长给的压力日益增加,孩子更加缺乏学习自信,陷入恶性循环中导致孩子学习的专注力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确:任何教育行为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以上分析得出负面评价只会打压到学生,那老师层面就要注意多鼓励和引导,以提高孩子兴趣,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乐趣。具体操作时可以先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多赞美多鼓励,再慢慢引导到学习方面的活动,小难度递进促使其找到成功的喜悦感,使其表现出更持久的专注力。家长层面更要注意接纳和鼓励,接受孩子的平庸或不足,用真实真诚的接纳行为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在积极情感引导下,方能使孩子在现有水平上取得进步。
2.自身与他人在互动中的联结能力,也称之为互动专注力。
互动专注力不足的表现应该是上文提到的现象1和2,造成互动专注力不足的原因,除了先天遗传出现的疾病儿童外,绝大部分是后天教育环境造成的:
①家长原因:小孩子的需求长时间得不到回应,一直都被忽略和漠视;家长强势且唠叨,孩子没有表达的渠道;家长脾气暴躁,打压较多,期望过高要求过于严苛;家长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过于保护。
②环境原因:独居环境造成独处时间多,与人缺乏沟通。
出现这些情况我们就需要用互动训练来帮助孩子改善互动专注力了。家长注意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给予孩子更多的积极回应,多带孩子接触人、动物以及大自然,给孩子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