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2:7岁,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期
一旦谈到幼儿的教育问题时,有个名词就会常常被专家们提及——“潮湿的水泥期”。
它的意思是,在孩子7岁前,他们的品性有很大的可塑性,就像拌在水里的水泥一样,可以被塑成各种样子。7岁以后,孩子的性格就会逐渐定型,犹如晾干的水泥雕塑般,很难再进行改变。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很容易理解,其意在于提醒家长们在早教时期要及时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性,既不能只顾智力开发不顾其余,也不能以孩子年龄小而不予重视任其自由发展。20世纪的80年代初,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凯斯教授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实证研究,他的研究方法和上一节中美国心理学家的方法如出一辙:跟踪调查。这种方式看似无甚新奇之处,而且费时费力,但确实很有效果而且往往很有说服力。
凯斯教授和同事们在英国各地共选择了八百多名7岁前的孩子,他们对每个孩子的性格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并对他们父母的进行了相应的咨询,然后根据相关模型一一分类。最后,他们将所有的孩子根据性格不同分为5类人群,分别是自信心强类、适应性强类、内向沉默类、约束性强类和心理不安类。20年后,凯斯教授又对这些孩子及其父母们进行了回访,采集了详细的数据,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在这几类性格中,自信心强和适应性强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七分之三,这些孩子中的8成人数在性格上和7岁前差不多,没有明显的改变,他们依然自信乐观,很受周围人的欢迎。
而其余的内向沉默类、约束性强类和心理不安类的孩子,他们在成年后的性格也大多和小时候一致。
这几类孩子的性格在成年后大多变化不大,但是各种性格给他们的影响都明显地体现出来。如自信的孩子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成就,适应性强的孩子无论到哪里都能工作得很顺利,而内向沉默的孩子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喜好倾向,其余两类孩子的生活态度更消极些。可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著名的谚语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在家教中,如何让孩子在7岁前能得到良好的性格教育,值得每位年轻父母的重视。但是,知易行难,在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在孩子的性格关键期应该如何做呢?对此,儿童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几项性格教育原则,供家长参考。
1.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
生活中,很多年轻的家长在聊天时往往有这样的感慨:
“某某家的孩子多活泼,一点也不怕生。”
“我们邻居的孩子多懂事,小小年纪都能给下班回家的爸爸拿拖鞋了”
……
这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别人家的“榜样宝宝”般出色,自然在家教中,会向人家的“标准”看齐,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都是独特的,他所接触的人、事、物大相径庭,因此,他们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在加上先天的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他的个性特点。
因此,家长在管教孩子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而不是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期盼去教育。而了解孩子性格时,就要结合孩子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综合“考察”,毕竟了解得越细致,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越有帮助。
孩子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还是内外兼有,孩子是沉静理智型的,还是情绪冲动型的?这些在生活中都能看的出来。孩子的性格中有哪些优点是值得发扬的,又有哪些缺点是需要及时纠正的,这些都明了后,就可以逐渐“塑造”其性格了。孩子性格的具体测试方法,我们在本章的末尾的一节中有专门的介绍,有兴趣的家长朋友可以参考。
2.在游戏中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
我们已经知道,7岁前是孩子的性格的重要形成时期,这段时间中家长的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家长们往往在这段时期内,通过释放孩子的天性,在陪他们玩耍中逐渐对其性格的形成施加隐形的影响,而且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在我国,这段时期的早教往往偏重于智力开发,这就需要家长们注意如何在智力和性格培养中保持平衡了。其实,这二者也不是绝对的对立的。国内也有家长通过游戏的方式将智力开发和性格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时,通过增加趣味性吸引孩子的兴趣,达到在智力开发的同时锻炼孩子的忍耐心和专注力。
3.注意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教他们不说脏话、不欺负人、要能辨明是非等基本的道德意识,但并没有认识到道德对孩子优良品性的促进作用。其实,道德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如友爱、谦让、同情、遵守规则等等。它们不但能帮助孩子辨是非、明事理,还有助于孩子在成长中的自我监督约束,促进自己积极向上。
喜欢分享or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医院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