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顾名思义,未来准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扩招,读研,已经不再是以往的概念。读研者,抱着不同的目的,有因高考失利导致第一学历不满意而为了圆重点大学梦的、有为了缓冲就业压力的、有迫于家庭压力的,还有为了与恋人同在一个城市的等等。当然,也有一些真正为了以后能从事专业技术而渴望深造的学生。无论如何,读研本身没有错,但到底哪些学生适合做科研,会成为未来的科研好苗子呢?
性格:不服输的心态不服输,可以理解为一种上进心(self-motivatedintelligent),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追求卓越的境界。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为一种争强好胜的态势。这种心态,如果体现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就是一种动力和极致的发挥。在他(她)心里,什么事都想比别人做得好,喜欢被认同和得到肯定。认为别人做的好的,自己也一定做得好。具有这种不服输心态的学生,做科研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毅力:耐得住寂寞德国著名作曲家巴赫曾说过:“耐不住寂寞,是不会成功的。”这也是他一生音乐创作之路的真实写照。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它不同于玩游戏,做起来是单调枯燥的。从接纳一项科研任务起,就要开始了解和明确任务、进行国内外技术调研、文献研读、方案设计、理论推导、方案实施与具体实现,以及测试验证和各种文档撰写等。一般来说,研究生每天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熟悉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推导公式、编写代码和分析大量测试数据。这些前期的工作,可能花了不少时间,还不一定见到进展和成效。但如果不花这些时间,后期就更不可能“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所以说,时间,特别是有效时间的付出,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学生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诱惑。
方式:站在巨人的肩膀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对于任何成功人士,都是适用的。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为学习、科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的学生,主要在网络上看新闻、 除了以上因素外,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可能还与兴趣、责任感及时间的付出等有一定关系。这些因素之间也相辅相成,具有一定关联性,比如初期的科研责任感、成就感等,反过来也会驱动个人兴趣,兴趣又让其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去进一步探索未知,就形成了一个“马太效应”。
(来源:科学网;编辑:研究生新媒中心方珂、陈寅瑛)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好办法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