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打算换工作,销售经理问我愿不愿意去销售部,我原先的同事站她旁边紧接着说:金金她不适合做销售,性格太内向了。
听完这句话我不禁反思:我现在还这么内向么?还是说这是3年前工作时给同事留下的刻板印象?
前不久我在读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克劳德·M.斯蒂尔写的新书《刻板印象-我们为何歧视与被歧视》揭露了一个事实: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每个人或多或少对别人有一些刻板认知,或者是对别人有一些刻板印象。
这本书的作者克劳德·M.斯蒂尔曾任密歇根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还曾被授予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荣誉博士学位。
斯蒂尔教授解释了在每个人生活中因身份认同感而产生的两难窘境,他在这本书中主要写了身份条件作用产生的刻板印象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甚至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在被“打磨和塑造”,从而改变个人的人生轨迹。
当然我们也仍然可以在弄清楚刻板印象风险如何产生以及产生影响之后,用科学的办法刷新我们的认知来尽可能削弱刻板印象的影响,勇敢做我们自己。
01、社会身份的偏见会限制我们的潜能
作者在书的一开篇就提到一个很有趣的实验——密歇根运动倾向测试,这个测试是评估某人的运动天赋。
被明确告知这个测试目标的白人会比不知道测试目标的白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对应的测试任务。
其中变量仅仅是“白人”这个身份的影响。因为在西方社会普遍存在一个社会刻板印象:白人运动天赋方面的表现有所欠缺,至少是比不过黑人的。
其实不仅仅是西方国家,一直被讨论的关于身份的社会刻板印象当属男女身份的差异表现。
大家对于男性社会身份的刻板印象就是应该在外工作赚钱,而女人就理所应当在家洗衣服做饭带孩子;
但实际上如果身份角色互换,一样可以完成得很好,不一定男性就带不好孩子,也不一定女性就无法拥有事业。
现在社会包容度更高,所以我们对各自身份的刻板印象才逐渐弱化,个体的潜能才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02、“负面标签”效应决定我们的言行举止
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奶奶总骂自己家的孩子:我看你是学不好了,天天打游戏;考试又考这么差,以后肯定上不了大学了。
但与邻居家相反的是,在我家,如果我考得好,爷爷奶奶总是夸我:这次又考得不错哦,进步很多。如果不好,他们也不会否认我的努力,还会顺带说: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了,一次考不好,下次追上来就行。所以我总是相信自己能够越做越好。
读完大学直到工作之后我又遇到了不同性格的领导,总有领导会因为一件事而全盘否定这个人,没办法做到“就事论事”。
时间久了,总是被否定、被贴上负面评价标签的人会越表现越差,然后就会被在这个公司淘汰。
在这本书里,作者也做了类似的研究,对贴上负面标签的人来说,他们要想做成一件事,首先要克服周围人对他的刻板印象——“你不行”,由此会引发本人的焦虑,从而影响他的言行举止。
做一件事,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完成,而是完成不了我就坐实了“我真的不行”这个负面标签。
而克服周围人对自己的负面标签评价就这一点就足够消耗一个人很大的心理能量,我们不自觉会在乎周围人的想法,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做法。
03、如何降低身份和刻板印象风险?
所幸斯蒂尔教授在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又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应对刻板印象和降低身份风险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刻板印象的陷阱,重塑自己的身份,充分且自由地发挥天赋。
保持成长型思维
在教育学中有一个理念,人是的。
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保持成长型思维就是警惕我们是否一直停留在原地不动在思考问题,
斯坦福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也提到: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他们对于挑战从不畏惧甚至是热爱,相信自己的努力,即便是遇到挫折,仍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重新再来。
社会在发展,人在进步。保持成长型思维就是要打破刻板印象带来的风险,让我们不要停在过去的固有思维中,评价和认知周围的一切。
自我肯定
杨幂曾经在奇葩大会上说过一句话:极度的坦诚就是无坚不摧的。
我从中感受到她对于自己的肯定,不在乎周围人对她的评价以及印象,非常坦然在做自己,她肯定自己的努力,肯定自己能够做到。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她非常吸引人的魅力。
既然我们无法免除周围人对我们的刻板印象,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我肯定来消解它对我们的影响,由于刻板印象带来焦虑的时候,要多给自己肯定,相信这件事自己可以做成。
获取知识让自己成为足够抵御刻板印象的风险
当我们停止获取知识,停止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每天能够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就是那么多,一旦涉及到自己不熟悉的问题,还是习惯从自己的身份角度来思考问题,还是依靠过往的经验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反而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给困在了刻板印象的围墙里。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有一句话写得我特别喜欢:行者无疆,思者无域。
不断读书获取知识,不断思考能够让我们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处的位置,给了未来更大的潜能和希望,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直至能够抵御刻板印象的风险。
04、总结
“人都是主观的”,我们都在自己逻辑自洽的环境中生存。
由于生活环境和方式千差万别,所以对于世界的观察和认知有着自己的看法。
回到开头我提到的同事的评价,其实当时在原先工作中,我在商场柜台做销售时确实业绩不太好,经常被老板提点说自己性格太内向不适合做销售之类的。
但后来,自从我从柜台转到职能岗位上做了人事行政又做了运营,与人交流沟通的水平已经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程度,虽然我知道自己已经进步了,但确实“内向”这个刻板印象已经在别人心中留下了。
不过看完这本书我已经对刻板印象以及社会身份带来的限制有了新的认知,我也相信未来这个刻板印象对我的影响也降低到我足够可以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