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能够看到,一些专家教授或是大老板都不太好相处,虽然他们不可谓不聪明,能够拥有一定成就的人智商普遍较高,但是他们有些人脾气古怪,感觉不好接近,是因为越是高智商的人越不喜欢与人交往吗?
什么是智商?
世界上第一例智商测验发生于年,当时是法国有关部门,为了鉴别儿童学习能力,而聘请了心理学家“比内”,以及他的学生“西蒙”共同编制了一份智商测试试题,这份试题被称为比内——西蒙智力量表,该量表共有30道题目,按照难度由低到高排列,并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按照年龄将题目分组。
在一定程度上,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为智商检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以后的智力测验也大都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量表首创了“心理年龄”的概念,根据儿童所通过的对应年龄组的题目层次和题目数量,来确定其心理年龄,其测量方式是给儿童提供语文、算术、常识等实际作业。
后来推孟在斯坦福大学修订了该量表,其中做出的最大变化是将之前表示智力高低的“心理年龄”,改成了更为具体的“智力商数”来表示,这里的智力商数就是指智商,正是如今大家所熟知的IQ。
根据“斯坦福比内西蒙智力量表”,我们可以得知智商的高低主要通过识别能力、计算能力、反应速度、常识、抵抗暗示能力、语词能力、信息重组能力等能力表现出来,而与社会交往关系不大。
关于智商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现在我国心理学家大都认为智力就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属于是个人有目的地做出一些行为、合理地思考、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综合能力。
因此,在心理学家看来,智力高的人显然是不会放弃与人交往的,人的本质是社会性,想要实现某个目标,仅靠自己一个人往往是做不到的。在现实生活中,单靠一个人的思考,并不能观察到事物的全面,有时候难免考虑得不够周全,因此头脑风暴法、专家研讨法,正是为了应付这种情况。就算是智商超群的人,在应对外界挑战时,也不足以靠个人力量渡过难关,因此与他人合作就显得愈发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搞科研还是社会亦或是公司运作,都越来越倡导团队合作。
但是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似乎智商越高,越是神秘莫测,性格越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这又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听说过“神童”,心理学中称为“超常儿童”,通常指那些智商优异,亦或是具有某些特殊才能的少年。人们喜欢称其为神童,但他们其实并不神秘,智力的发展也有其生物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把智商超过的儿童称为天才儿童,我国心理学家认为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中,不单单包含了智力与创造力,同时具备着一些非智力的个性化特征。神童们不仅在智力方面表现优于普通儿童,而且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也明显优于普通儿童,我们平时在电视上了解的一些年纪轻轻便在学业上大有成就的人,或许就属于这一类人。
研究者曾对超常儿童进行追踪研究,发现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求知欲旺盛,无论遇到什么事物,都想着去弄明白其内部原理,这些儿童的兴趣深入且广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经常深入研究,而且不局限于某几个兴趣,思维敏捷,但对于事物的探索并不钻牛角尖,一条路不通常常转换思维方式。同时,他们的记忆力很强,识记材料的速度远快于普通人,不平凡的他们,热衷于追求成就,不甘于失败,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能力和选择,并且不会轻易动摇。
因此,有些高智商的人之所以不喜欢与人交往,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能够专心于自己的领域,有时候看起来好像就有点冷漠。再者,他们对于自己领域的事业有着高水平的“自我卷入”,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个体的自我价值卷入水平越高,他的态度越是不容易被改变,而且倾向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容易从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与专业领域的人交流时,很容易会触霉头,或是觉得对方不太好沟通。
高智商的人,不喜欢与人交往,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原因,那就是很多高智商的人为了钻研自己的领域,必定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比而言他们投入社交的精力自然就很少了,因此看起来他们好像不喜欢与人交往。
单选
你更羡慕高智商的人,还是高情商的人?
高智商高情商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