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测试
性格测试

您现在的位置: 性格测试_性格测试题目 > 性格测试答案 > 你知道早在十年前的海外留学党,是在哪吹电

你知道早在十年前的海外留学党,是在哪吹电

发布时间:2017-4-3 11:11:22   点击数:

迷影纪事之

十年:

周黎明留言板的风风雨雨

虎叔:我们接续红袖添饭的访谈,找到了周黎明也留言板资历最老的ID武束衣,并对他进行了短暂的刨根问底式的访谈,这里主要说了他早期进入周黎明留言板的情况。

问:你能说说你个人情况吗?你还记得是哪一年去的网易论坛?你们在大学学什么专业的?现在的职业是什么?

武束衣:我曾用名是wssuyi,本名苏祎,年生人,是武汉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如今在北京从事电影创作工作。大约在年中去网易论坛的,但是,正式开始注意到论坛,来自于跟周黎明的邮件往来之后。他当时提到网易会给他开一个论坛,那是年年底。

问:周黎明留言板曾经活跃的ID还有谁?我记得的有红袖添饭、极品影虫还有孙昊,当时他们都给《看电影》写过稿。

问:你记得周版那次在北京大规模版聚的具体时间么?

武束衣:第一次版聚的时候,我不在北京,我记得应该老周和法兰都在场的。你可以问一下

虔信之跃,她当时还是网易的编辑。

问:也就是说,你在周版产生之间就跟周黎明通信了?

武束衣:我是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影评文章,文章后面有邮箱。于是开始好奇加心闲地开始给他提问。他在一本书的前言里曾提过这段往事,我记得有一版还提过我的名字,后来让编辑给删掉了那句话。

问:你是第一个在周版发帖子的吗?

武束衣:我是周版第六个发帖的。开通的时候,已经去晚了。前面多了几个“这里是什么地方啊”之类的贴。另外,我是香港制造第一个发帖的,这个都是运气……

问:你还记得在香港制造发帖的时间么?

武束衣:确切时间肯定是不记得了……应该是年,“香港制造”大致晚于周黎明留言板半年之后,我上大学是级的。

问:你对最早的一批ID还有印象么?

武束衣:早期比较活跃的有一批海外党,奇爱、goodfella、大兵裸恩、李书记、liar、tailch、梦里芳人、子君、花袭人,有一批女生是以追星和写个人贴为主的,比如crowebaby、bestet、丁当、暮以成昼、月魂,她们的回帖量都很大。

有一些人是每个版都发,发的很勤,但互动并不太多,或者说并不以为周版主,这包括东郭狼舞、红警苏红不懂爱、李祥瑞、魔幻星空等。凭空想很容易有遗漏,而且我在这里先略去了日后跟我比较熟的那些朋友,可能具体的要到时候对着一些东西看。

问:周黎明留言板创办10年时,你曾写过一篇长篇回忆?

武束衣:是的,为给论坛留个纪念,把许多重要的事情记下来。当然,这篇文章当时也是有意想对《电影世界》做的一个专题进行“拨乱反正”吧,或者说做一点补充。当时写稿的人似乎刻意回避了我(这至今是个谜),写网易论坛这块,“我爱电影”、“香港制造”等,都是专门找到论坛的人专访,或者请他们直接写回忆,唯独“周版”没有联系周黎明或者红袖,也没有找我,而找了一个离开了周版的人来写(虎注:经了解是“暗地妖娆”),所以那个专题有些信息是不全的,这也是我写这篇长文的原因。这篇文章里很多信息的准确率更高。正好赶上周版创立十周年的日子近了,就趁着还记得就好好写下来。

虎叔:征求武束衣同意,我们把这篇《周版十年》纳入我们的迷影传奇系列,这里记载了网易论坛的许多更为详细的事件,如今想起来,都是十年前的事了。前天发表《红袖添饭深扒网易论坛》,Yolfilm在下面留言说:当年争论面红耳赤,骂的血雨腥风,而如今想起来,却都是最美好的回忆了。哎,我也深有同感。

周版十年

请输孺

武束衣

——即便故事啃得满嘴泥泞,也要继续下去。文中所涉及所有时间轴,均可能不准确。具体细节,也可能不准确。

上一个十年,世纪之交,时评人周黎明因为个人兴趣和身在邪恶帝国主义核心的便利,于国内发表着各种好莱坞新片的影评。除了平媒常规约稿,网络上也多能见到“周黎明影评”打头的文章标题。彼时中国尚未入世,“进口大片”这个事物还牢牢锁定在“十部”里,电影院没有播放原声拷贝的习惯,“国内票房”是个令人不解的词汇,盗版VCD市场正逐渐向DVD转型中,网络资源匮乏且网速乏力,互联影库这类数据库上大量电影页一片空白。

在从“枪版”到所谓“碟版”的至少半年时差里,影迷们对资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类望梅止渴的新片(特别是商业片)影评充当了最好的缓冲。年3月,周黎明在网易开设了影评专栏,更新速度很快。

他在影评里表现出的口味和文风都非常大众,传播上极容易被吸收。在每篇文章最后,他都习惯性公布了自己hotmail邮箱,可以同网友做交流切磋,回答问题。很快,他就开始头疼了。

“那些问题大同小异,有些难以清楚回答,有些我也不知道。但他们就像有复制功能的史密斯特工一样源源不绝,我也很难分清谁是谁。后来我跟网易编辑商量,给我开一个公开交流性质的论坛。”

在03年底便结集并排版校对完成,但始终没有机会出版的论坛文集的序中,周黎明大致这样写道。网友“傻乐的猫”曾经不太认真地总结过周黎明弄论坛不过是为了好卖书,这话如今想起来不禁叫人嗤笑。差不多同时期成立的网易香港制造论坛的精选集《一梦十年》,今年已凭借着诸多网友如今社会影响力风光再版,而这本文集依然以一个word文档的形式,默默躺在为数不多相关编辑者的硬盘里。集子里当年为应景而专门腾出空间组出的《英雄》专题,被时效性的轮子一点点碾过,安静见证着其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与扩张。

不清楚是笔误亦或是“留言板”这词的实指显得有点小气,论坛定名为“周黎明留言版”,后来被简称为"周版",也戏谑地被叫过“粥版”。当然不是要和宏状元抢生意,胖兔子粥粥更还没开始画画。

当时的周黎明个人信息并不多,网上只能搜到他在UCB读书时戴墨镜留着分头穿着黑背心的圆脸照片,一副小马哥的派头。很多人便顺口叫“周老大”,比起周sir,周老师,raymond等,他倒是很钟爱这个有点气派的称呼。

“深入剖析娱乐片,低调探讨文艺片”这两句话长时间地挂在公告栏上,也变成了论坛总体风格的勾勒。周黎明也在开版后的帖子写说,这里是主要谈欧美电影的地方,当然也不拒绝谈国产甚至更小的众文艺片,只是从他的角度来说,有关好莱坞这一块他更能说得出些东西而已。

一开始没太多人发正经文章,有些人提问,有些人看完片随便写两句感受,有些人来开炮,骂的理由千奇百怪,其中之一是因为影评出来太快,于是发帖人认定周黎明看的是枪版,疯狂攻击其职业道德。也有疑似女性的网友把其他人批评《浪漫樱花》的影评当做周黎明写的,呛声“这么大年纪了不要乱说话”。

另外还有个叫“zouyundong”的人,更把这当做联系电影圈内的某种捷径,一个劲给周黎明写邮件和发帖召唤,询问张艺谋的联系方式,嚷着要给他改剧本。人气聚集需要过程,周老大有时认真询问专栏文话题反得不到很好的反馈,弄得也只好在国内时,私下给一些朋友煲电话找找灵感。

随着中国第一拨大众影迷、文艺青年的成熟、壮大。发言的人越来越多,而周老大出现的机会并不固定,时间一长,广告,攻击,以及各种奇怪的状况屡屡出现,作为公众版权总需要人处理。搞IT的上海人吴小辉(音)主动申请做副版主,wxhsh这个ID贴着周黎明出现在右上角。公开说最爱看电影是AV的他,除了钟情聊动作片,也是个半调子发烧友,写过“音效片段”“色彩片段”的简单盘点,也津津乐道地把自己买DVD机从判断到测试到老妈参与的退货换货的全过程都写成直播文,对网友来说这第一手资料颇值得参考。

那时html语言还很低级,论坛功能有限。现在随便点几个键能做到的事——比如贴外链的图,网友得自己写着“ahref”的语句往文章里填。想在文字里加表情更是难以想象的麻烦,几年后加入的网友“紫姬”是私下先准备好一系列卡哇伊的卡通gif塞进回复,“这些图片给我在这里站稳脚跟帮了不少忙呢”,想起这些,她不无小得意。

wxhsh的专业技术维护,多少让论坛外观有了些新意思。推荐位,海报栏,闪烁字。自然因为整体风格,直到最后也没花哨到哪里去,有时其他版主改后台语句少了几行,还引起一堆手忙脚乱。他还另做了个“影迷俱乐部”的小站存文章,这个站点直到去年还能登上。

年,一位罗姓的转业军人顺利进入自家城市所在的移动公司。工作性质导致他忙起来全国乱跑,闲下来又每天对着网络无事。找到这个论坛的他,发现可以轻松跟人聊自己热衷的话题,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跟自己口味如此相合,再更重要的是聊开了会发现居然还有人跟他在床头贴的海报都一样——一张史泰龙的兰博与一张终结者的施瓦辛格。他兴奋地字斟句酌,那些录像厅里杂乱的记忆排列成如论文一般工整的阐述。对于当时散漫的交流气氛而言,这种工整更近乎有点迂腐和自恋,但他也不以为意,把影评格式弄得规规矩矩,书名号,标题,还贴张海报。

一年多之后,他成为和周黎明一样给《看电影》写专栏的影评人。为了写稿,他才是不得不去看抢快的碟。但杂志稿费他一直都存着,准备日后成家买一套最棒的音响。对了,在注册论坛时,他毫不客气地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极品影虫”。

周版有次弄过小调查,问大家都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除了因为周老大在网易的专栏以及莫名其妙流窜到娱乐论坛的散客,许多人的手指像江户川同学一样指向同一个人——大众情儿红袖添饭。这个在美国读着环境博士,却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拿来看电影的影迷有着一种令人讶异的热情和精力。

基于美国影院有趣的管理制度,他经常可以买上一张票在里面饿着肚子看完三部电影,然后揉着酸麻的臀部洋洋洒洒写出上万字的评论。用他师妹Hitchcock孙昊的话说,红袖创造了一种“流氓体”,而且也只有他一以贯之。

如今火于豆瓣王小能创造的腐女体,凭一人也决计达不到这种产量。无论是电影评论还是票房综述,那个始终自称着“俺”的说书艺人挡在真正作者的身前,嘻嘻哈哈中调侃着电影,却也时刻不忘拿自己生活琐事调笑。他的爱,他的笨,他的好色中失落,他的甜蜜与卑微,都似乎都变成黑暗影厅中的评论音轨。即便自己创造的笑话太冷太干,也半带尴尬地要讲完。

不过在观点的阐述和论证上,却又是坚定不移,乃至于每推进一个关键词,都要用上几段话反复切。韦小宝般的舌灿莲花中,态度依然是清楚分明。有人说,最爱看他写烂片,片子越烂,文章越好看。最可怕的是,他回复网友时,依然是这个状态,也许三句话能说清楚的事,他要先从自己的不对之处剖析起,稀里哗啦又是上千字。能熬过他的人,很少。

其实他在周版的第一篇文,写《我们曾是战士》的影评,正经得厉害。但如果仔细看,会发现整篇文章读完,便已从“我”慢慢转变成“俺”了。而结尾的拜山门一段,似乎完全能看到一个人留着汗张着大嘴只吐气的样子,各种符号和括号里的潜台词像包龙星发的功一般在他身后涌出。而这些,和他本人的真正谈吐气质,又似乎是完全的相反。“红袖好儒雅啊。”年,在簋街一起吃完火锅,女编辑方洛洛的短信中这样表示。

附上这段拜山——

这是周版第三第四名版主,当然名次无所谓,又不是单位过年发油和米。

“啊?那个地方闷死了,有什么好玩的啊?”04年夏天,一个地方小型碟友聚会上,提到周版时,“菲靡靡之音”的网友“小蒜”神情夸张地说。

客观地看,她这种感受在所谓的“外人”中,有很强的代表性。对比八卦版区的娱乐致死,明星版区的癫狂沉醉,制造我爱的江湖喧闹,周版长时间就是在某种就事论事的寡淡中更新着。不太呼朋引伴,也不太逗来逗去。论战时常有,版聊却不多。有些网友恐怕从来都没有说过话,却总是时不时来看看。大家都很小心地隐藏在网络后面,搜罗信息,甘之若饴。

直到非典那年,大部分人无奈地被困在各自的空间里刷屏,一个以女性身份发言的网友“ruiyabal”改名成“吉约棠娜”的声明贴,被刻意引导着往盖楼上走,很多沉默的大多数也开始积极聊天,其中包括日后的第六位版主“容易下雪”。当时他还叫易雪,一个“新生代言情女作家”式的ID。最终这个被改名叫“水世界”的帖子回复过了,在很多自认为人气爆棚的版,这似乎是隔几天就能制造的一个成就,但这在周版是再不曾被打破过的记录。当然,事实上大部分人不认为这件事真有什么意义。后来有人一时兴起想再盖一次楼,似乎坚持到过千也就不了了之。

网络化生存的步骤,总会有一个话题到杂事,公开到私聊,二次元到三次元的慢慢聚集过程。这方面周版的确是非常非常缓慢的,当然跟时间也有关系,一开始连博客都不曾完全兴起,没多少人会主动谈论自己的生活,红袖添饭那种演义式的除外。

作为一个电影版,大家更多是在好不好看,为什么不好看,这段没看懂的事情上来回聊,只有像极品影虫这样乐于展示性情的家伙,才会在自己影评下回帖自爆因失恋在KTV里大吼把同事都吓到的糗事(风光?)。也只有像他这种有各地出差的便利与不怕冷遇的热情,才会向一个个网友主动邀约碰头。事实上许多关系很好的朋友,至今也未曾在现实里接触过。当然,这与很多坛友始终就是在世界各地天各一方不无关系。

因为探讨的多是西片,所以周版很快聚拢了一批海外留学生,包括一些尽管没出国,但已经习惯于在英文网上翻看资料的人。许多电影即使还没上映,但相关资料已被译过来,图片也被搜罗到一处,网友“喵喵咩”在国外留学时还兴奋地报告了自己参与制作《XMAN3》游行牌的趣事。所以在这些游子形成一定规模之后,曾经出现过一次意外成型的活动——“在你所在的地方看电影”。令人惊喜地涌现出许多此前完全沉寂的网友,热情地撰写自己看电影的细节,在新加坡的,在爱尔兰的,在澳大利亚的,在日本的,票价地段以及爆米花是否好吃都会提到。这段时间是周版人气一次显著的提升期,也更让国内的影迷留口水。

后来周版还有过一些互动,比如一堆人对成龙《上海武士》写不同风格影评的比拼,比如创作小说来接龙,从都市题材到奇幻乱转。但都不如“在这里”那次自然与温暖。消息传开,许多媒体编辑就蹲在这里等新片第一手消息。有些人逐渐成为《看电影》类似于“美国来信”栏目的作者,许多网友影评里的句子,也经常莫名其妙变成新闻里的“观众认为”。但那时候正儿八经写文章的人依然不算太多,很多人有意识地变为驻站写手,包括许多人开始有意地往这里发文章,都是要到稍后一点了。

强人越来越多,有帮欧洲片领域的网友虽然主要活动区域可能在夜航船类更专业文艺的地方,周版也常做停留,goodfella,大旗虎皮,如今还在上海逍遥的奇爱博士等。那时奇爱最热衷做的事就是把他热爱的文艺片用更简单的方式推荐给大家。为了让人更深入地看《大开眼界》,一个回帖里他一口气写下了60个多个关键点,包括一些模棱两可希望网友自己去看的问题,看得人毛骨悚然。再有时也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些自认为浅显易懂介绍大师的文章,还美滋滋地问,“你们看这张法斯宾德的样子像不像老库”。

其实也许每部电影都是场孤独的仪式,我们在外面企图抓住热闹与满足,但在心进入电影的那一刻,终究只能属于自己,无论什么片。在看贝托鲁奇的《梦想家》时,奇爱被里面选用的布列松片段深深打动,他近乎口齿不清地讲述自己那种感受时,与一个粉丝亲眼见到偶像竟然也没有分别。当然奇爱除了看《魔女的条件》大哭外,也有因自信而倨傲的一面,某次和“nozick”争《上帝之城》好坏时,他不耐烦地说“你到底是跟我讨论还是辩论?”,有人在旁补了一句“陷入认真状态的奇爱大人特别可怕……”

“如果我晚几年写影评,放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我是出不来的,现在只有偏激才能吸引眼球。”这是前年北青采访时周黎明说的一句话。

理性、客观、平衡的写法,难写,却也容易让人乏味。更多人上网还是希望简单、直接、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获得认同。

前文红袖添饭提到的李书记是个在德国的学生,一开始他和日后成为DVD操盘手的李祥瑞老被弄混。他的火爆和粗口以及对文艺片毫无节制的谩骂让许多人讨厌,但他身上率真的一面也让人忍俊不禁。他钟爱盗火线大兵瑞恩,唾弃库布里克。但当不忿的网友对他开火,他居然感到了惊诧与委屈。“我骂的是电影,你们干嘛骂我?”然后拉上哥们“大兵裸恩”回击。有人在回复里使用英文,让企图暂时回归中文环境的他感觉很蛋疼。为抵制这种行为,他赌气大量使用德文回复,旁人劝了好久才作罢。

论坛以话题为中心,提供释放压力的机会,但最终也让人看清了自己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白癜风早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oliodemarte1850.com/xgda/485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