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男人女人真的大不同,感觉他们根本就是来自不同的星球,这样的观点持续发酵,成为人们消遣和的辩论的谈资。约翰·格雷(JohnGray)最初那本超级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MenarefromMars,WomenarefromVenus)首版于上世纪90年代,现已发行数百万册,甚至连仿效该书的其他作品都获得了许多发行量。(比如凯瑟琳·布莱克(KatherineBlack)和芬恩·孔蒂尼(FinnContini)的作品《女人或许来自金星,但男人一定来自天王星》(WomenMayBefromVenus,ButMenareReallyfromUranus))。此外,《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剧场版现也正在百老汇上映。
男女的机体差异显而易见,而心理差异问题就耐人寻味且备受争议了。一些研究围绕如何有根据地量化这种差异而展开。每每心理学家做出一些研究结果,总会带来争议——这些差异究竟是先天或生理上所致,还是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那么,这些不同到底是与生俱来的,还是社会塑造而来的呢?
考虑到我们个性上的差异,这些问题就显得特别棘手了。大多数研究表明,男人和女人确实在一些重要特质上有所不同。但这些差异是生物学上的结果,还是文化压力的产物呢?在现实世界中,它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或许大多数差异都相当细微,但是一旦所有的差异汇聚到一块,就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
年,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研究问世,联合发表人为开创性人格研究学者保罗·科斯塔(PaulCosta)、罗伯特·麦克雷(RobertMcCrae)、安东尼奥·泰拉恰诺(AntonioTerracciano)等。研究被试囊括了26种文化下共计名男性和女性,通过组织他们填写个性调查问卷得出结果。在中国香港、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的熏陶下,女性普遍认为自己温和友好,更容易焦虑,感情比男人敏感。与此同时,男人们一致认为自己信心更足,思想更开放。用人格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女性在随和性、神经质程度以及经验开放性中某一方面上的平均得分更高,而男性在外向性中某一方面以及经验开放性中另一方面上的平均得分更高。
类似的结果在年也曾得出过,这是一支独立研究团队,来自55种不同文化下的名被试通过填写性格调查问卷的形式参与了这项研究。与之前的研究类似,女性在随和性、神经质程度以及经验开放性上的平均得分更高。此外,这一次,她们在尽责性以及外向性中的热情和合群方面上的得分也更高。
由于在研究过程中,对个性作出评价的是被试者自身,该研究受到了激烈批评。或许,男女的不同恰恰在于他们就是按照社会的期望程度来评价自己的。不过,这种说法又被另一项研究证实为不可能。研究领导者麦克雷(McCrae)和他的团队发现,即使让参与者评价他们熟悉之人的个性,而非自身个性,来自55种文化下共计名被试得出的结论仍旧与前文相似。
此外,还有研究显示,性别导致的个性差异在人们小时候就产生了。例如,年,有一项研究收集了对双胞胎三岁时性情的评价。男孩们大体上比女孩更积极外向,女孩们就稍腼腆,对她们的注意力及行为方式有更好的自控力。
个性中的性别差异似乎一直会持续到晚年。另一项调查研究了65至98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个性差异,与年轻成年人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一样,老年女性往往在神经质和随和性上得分高于老年男性。
进化心理学家声称,我们今天的心理特征反映了遥远祖先所经历的生存需求,并且男人与女人的生存需求也是不同的。而如今的研究结果似乎验证了这一说法的合理性。例如,养育能力更强的女性更可能成功地抚育弱势后代,而更富勇敢个性的男性则更可能在争夺配偶中取得成功。相应地,这些性状也就被遗传给了后代。
然而,某些学者和评论家对于这种人类行为的生物学解释感到不安,因为他们觉得这种说法低估了社会和文化力量在塑造人类个性和行为方式上的重要影响。
毫无疑问,社会力量也起着重要作用。但上文中科斯塔、麦克雷等人的三项跨文化研究实际上都证明,相较于性别平等文化欠缺(主要通过妇女的文化程度和寿命来判定)的亚非国家,男女个性差异在较发达国家以及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中尤为显著,比如欧美国家。
这似乎与个性发展源于社会期待和传统性别角色的观点背道而驰。对于这一意外发现,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造成男女个性差异的内在生物因素在性别平等的文化中占据主导。毫无疑问,这和我们已知的基因与环境对其他心理特征的影响能力相符。举个例子,教育水平越平等,受教育者的遗传智力对其学术造诣的影响越大。
我们也可以用人格隐形测试法来分析该问题——通过人们的键盘反应速度(针对不同的单词尽可能快地按下键盘上的不同按键)来测试他们将自身相关单词与描述不同性格特征的单词相互匹配的速度有多快。这一测试方式的设想如下:参与者不会意识到他们实际正在揭露对自己性格特征的想法,他们的分数也就不可能受到试图与社会期望相符的心理的影响。
米开朗琪罗·维亚内洛(MichelangeloVianello)是意大利帕多瓦大学(UniversityofPadua)的学者,年他领导的团队就用上文的方法进行了一项研究,调查了个人。结果显示,使用隐形测试法获得的性别差异量较标准性格量表测量下的数据少了三倍之多,这就表明通过标准问卷所揭示的个性差异确实受到了人们意识偏见的影响。
然而,尽管有量级上的减少,隐形测试法还是发现,男女平均个性的确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这一点对于神经质和随和性得分较高的女性尤为适用。简言之,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个性中的性别差异在潜意识层面上确实存在,但那些依赖参与者自我报告的研究有可能夸大了性别差异,因为人们还是会倾向于符合社会文化的期望。
关于男女个性差异的争论远没有结束。虽然大多数研究都得出了一致结论——男性和女性在神经质和随和性方面的个性差异最为普遍,但也有学者指出,但凡是能够窥见更多细节,人们便会发现更多方面的差异。
为探究这种可能性,年,林菲尔德学院(LinfieldCollege)学者扬娜·维斯伯格(YannaWeisberg)和她的团队进行了更为细化的研究。研究者们从五大心理特征(包括外向性、神经质等)分别选出两个方面,并对多人进行了量化分析。例如,外向性中选取了热情和自信两个方面,神经质中则选取了情绪波动性和不合群两个方面。
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在总计10个个性层面上都找到了性别差异,女性在以下方面平均得分更高:热情、同情、礼貌、纪律、情绪波动、不合群以及开放性等。而男性在自信、勤奋和智慧方面的得分更高。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研究方式以往从未运用过,类似结果在仅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中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