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本科专业分类
按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共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两个大类,11个学科门类,71个类别,多个专业,如果再加上专业方向,共有个以上。
理工类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4个学科门类。文史类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
2.主要专业类别介绍
下面按照社会上的习惯名称,对十种重要的专业类别做简要介绍。
理学类: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及其分支学科。综合大学、师范院校都开设这些专业。理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注重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和能力。毕业生无论是继续深造考研,还是走上实际工作岗位,都会有比工科专业毕业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机电类:包括各种机械、电器等行业,专业性非常强,毕业后适合进入电机工程系统工作。
电子类:这类毕业生的适应面非常宽,涉及行业非常多,互通性强。只要涉及弱电(包括电子、电气、信息、通信、自控、医疗器械)的各行业都属于此类专业的就业、深造和研究范畴。
计算机类:计算机技术可细分为硬件、软件、研发、应用等不同方向,是持续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但在需求结构上的差异很明显。对高层研发人员求贤若渴,对低端应用型技术人员大量需要,而中端人才却不易找到合适位置。
现在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院校多达所,可以说鱼龙混杂,办学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建议大家尽量考虑报考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一般情况不要首选文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
读计算机专业第一要有足够的兴趣,第二要有足够的热情、坚韧、精力和耐心。
土建类:适合在建筑、市政、交通等行业工作。典型的是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前者是搞设计的,后者是搞工程施工的。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人员流动也大。
医学类:医学类又分为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等四小类专业。医院当好医生的,必须上名牌医科大学,甚至考本硕连读。
语言类:有三类院校开设语言类专业,它们的特点有所不同。专门院校毕业生适合做语言应用工作,师范院校毕业生适合当老师,综合性大学毕业生适合做学术研究工作。
文化产业类:包括新闻出版、广告、印刷、传媒、中文等专业。这类专业要注意两点:一是行业用人机制是聘任制,要有拼搏和牺牲精神;二是靠天赋和悟性,不靠学校“出身”和牌子。
法律类:综合大学如北大、人大的法学专业理论深厚,适合搞研究。而中国政法大学要讲大量司法实践案例,还经常请律师事务所、司法系统专家做讲座,毕业后适合在公检法系统工作或律师事务所工作。
管理类:包含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工程管理、财务管理、市政管理等。综合性强,课程设置宽泛,管理工作越来越体现科学化和专业化。
3.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怎么判断哪些专业适合自己呢?认真分析考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性格类型和行为特点,你会发现这些个体差异适合不同的专业学习、职业生涯和人才发展。北京教育考试院周军研究员对下列7类考生的建议可供大家参考:
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适合搞学术研究,从事理论工作。
有标新立异想法的学生,可能具备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
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对专业不必过分看重,学校的整体氛围可能更具决定意义。
没有坚持长期学习思想准备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较高,也未必适合从事医生、IT研发工程师等职业。
惯于听命于人、案前久坐的学生,最典型的专业选择可能是会计、审计类。
乐于助人、性格温和的学生,适合做一名教师或社会工作者。
语言模仿能力强的学生,学习一门应用语言应当不费力。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和潜质。学生对自己性格行为特点的分析,最好还是和家长、老师交流一下,可以参考测试结果,但结论还是要建立在对自己的理性分析基础上。
考生由于受阅历限制和尚无职业经验,往往对专业没有成熟明确的考虑。可分为两种情况。对于“我不知道学什么专业好”的学生,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平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哪些学科兴趣高,成绩好;那些学科兴趣不高,成绩不好。对于“我只想学某专业”的学生,家长可从两个方面做思考和引导。第一,人是有多方面兴趣、特长和潜质的,一个学生可能在理科方面喜欢电子、通信,在文科方面对法律有兴趣,在管理方面对工商管理有天赋,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家长要注意细心发现和科学引导。第二,学相关专业将来是可以从事同一行业或同类职业的,如学中文、法律、新闻专业的都可以当编辑、记者,只是发展方向、特长、风格会有不同而已。
在高校更加强调“通才”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真正进入本“专业”工作,大体要在毕业后经过两三年的实践学习,才能最后完成。对大部分考生来讲,可选择一个应用性、业务性较强的、适合自己的专业作为第一份工作,在工作中再逐步积累学识与能力,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新的发展。建议高中毕业生对专业的选择不必过分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