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测试
性格测试

您现在的位置: 性格测试_性格测试题目 > 性格测试分数 > 高考填志愿很简单,没那么玄乎,只是纠结而

高考填志愿很简单,没那么玄乎,只是纠结而

发布时间:2023-3-23 17:41:58   点击数:
哈尔滨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6084139.html

每年高考分数出来后,笔者都会接到大量咨询的电话和信息。

很多问题是共性的,而且都是家长在在纠结,我可以填报哪些学校?什么专业就业好?将来就业待遇高?讲实话,这些问题真的没法用几句话回答。

我通常问的第一句话是,孩子有什么兴趣和特长,他(她)自己有什么想法?而家长的回答大都是,孩子懂什么!

因此有必要写篇关于填志愿的文章,让广大家长厘清思路,不再那么拧巴。

家长和孩子要明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看重的是什么,再由父母参与指导志愿填报,最终由孩子作出选择。

填志愿的核心:需求和供给

年刚恢复高考时,算上本科、专科、(大)中专,每年录取的人也就30万人,考生人数经过选拔后将近千万(有的省市还要先预考,才有资格参加统考)。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要说本科,就是考上专科,也是非常值得庆祝的大事。

那时读了大学,国家包分配,不是机关、事业单位,至少也是国企,铁饭碗啊。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尤其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跳出农门,吸引力太大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高校扩招,大量专科升本科,很多高校开始和社会资本合作办民办本科(俗称三本),国家也不包分配了,文凭大幅度贬值。

到了21世纪后,国家又严格要求中考分流,一般左右学生进入职高,因此高考录取率大幅上升。在有些省份,高职院校已经采取申请方式(不需要按分数录取了)。

近几年,不少省市三本合并到二本招生,表面上本科率上升了。再过几年,大部分省市一本二本也要合并了,只有本科和专科两个统招批次。

而统招批次的计划是分到各个省市的,各省市之间,高校资源、人口数量、教育质量又是相当不平衡的,因此招生计划的分配又是教育行政部门头疼的事。

前两年,东部不少省份,将一本二本的计划向西部省份转移,导致大批家长愤怒不已,江苏省的家长甚至到省政府、教育厅门口去散步!

因此,能不能上大学,已经不是问题了,而是要上本科、重点本科、、、清北交复,各个高中也把本校的一本率、本科率、清北人数等作为成绩来宣传。

问题来了,名校资源再扩招,总是有限的,面向全国招生,分到各个省也就是百儿八十人,更不要说各个县市了。

那么,在有限的资源里,如何选择呢?

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填志愿的关键:知己、知彼

前面提到,填志愿时很多家长总在说,孩子不懂,那么你懂孩子吗?

你懂孩子有哪些兴趣爱好,有哪些特长吗,他(自己)有什么意向吗?这些都不知道,你凭什么给孩子做决定呢。

因此填报志愿首先是要知己!知己包括两方面:

一是自己有哪些兴趣爱好,决定了可能的发展方向;自己有哪些特长,是不是和兴趣爱好相匹配。你爱好机械,物理不好有啥用;你喜欢医学,生物不好也难发展。

现在很多学校也开始提前介入学业规划,兴趣和职业能力发展可以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或MBTI职业性格测试作为参考。

二是高考的考分在全省(市)处于什么位置,大致排名多少;今年和前几年相比,各类控制线是上升还是下降了,这些对志愿填报具有参考价值。

知己然后需要知彼,知彼需要了解填报目标的情况,在互联网时代,这些都不是难事。

首先是缩小专业范围,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圈定若干专业范围,了解这些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方向、将来考研去向等。

其次是了解学校情况,学校整体排名、该专业的师资和排名,学校是按专业招生还是按大类招生,是不是承诺达线录取,学校内部转院系流程如何。如果学校有前面几届校友,可以向校友了解第一手的信息。

再次,就是了解目标学校和专业在本省市往年参考录取分数和录取人数。往年参考录取分数要结合当年的控制线解读,录取人数则和分数线波动有关,如果录取人数很少,这则分数线波动会较大。

填志愿的纠结:城市、学校、专业

在知己、知彼这个环节完成后,筛选出若干目标,就进入最为纠结的环节:如何在城市、学校、专业三者之间找到平衡。

当然,如果分数足够牛,可以考虑三好:好城市、好学校、好专业,这么好的事很难全部碰上,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好的城市,尤其是沿海和中心城市,有的二本线比一本线还要高上不少。

边远地区能上,在好的城市只能上;有的人说,能上,绝不上。

同样一所学校,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也能差上不少分数。

城市、学校、专业,这三者究竟如何综合考量?

其实,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

有的孩子非名校不可,一定要追求学校的牌子,哪怕地方偏点、专业差点。

有的孩子非中心城市不去,宁可去大城市都差一点学校,因为他觉得能拓宽视野,实习和就业机会也多些。

如果实在面对一堆学校和专业难以选择,建议家长和孩子列出一个权重体系,总分为分的话,城市、学校、专业在自己心目中分别占多少比重,而后将志愿目标按权重分别打分,看看总分分别是多少。

有的家长填报志愿喜欢踩线进,觉得这样没有浪费分数,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学校、专业,就是分数比别人高了,又有啥吃亏呢,就像谈恋爱一样,呵呵。

填志愿没啥技术:平行志愿解读

说实话,以前考前估分填志愿,坑了很多人。一是考试发挥有好有差,发挥好了觉得吃亏,发挥差了一下子掉下去。

顺序志愿也有不少遗憾,因为是“志愿优先,择分录取”,即先看志愿再看分数。考试院根据考生第一志愿进行归类;然后将所有填报A大学的考生按成绩排序,根据院校招生计划数1∶1.1或1∶1.2的比例投档;院校根据招生专业的计划数及考生专业志愿确定录取名单,将20%没有录取的考生名单退考试院。第一志愿录取结束后,再将未录取考生按其所填的第二志愿院校分别排序,然后从高分往低分投档。

志愿优先的填报方式下,如果考生第一志愿填报失误,则有可能承受较大风险,甚至高分落榜。由于每批次考生只能选择一个第一志愿,考生如果第一志愿报考的学校未被录取,所填第二、第三、第四的院校,往往已被第一、第二、第三志愿的考生站满,就只能等待本批次调剂志愿院校的录取机会,或者只能降低到下一个批次中录取,个别考生因此落榜。

“平行志愿”录取,是先看分数再看志愿,录取投档时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

每个考生投档时,按志愿中先A学校,再B学校,再C学校的顺序检索,如考分够A学校,就投档到A学校,如不够,则看B学校,以此类推。

就相当于考生一次选择了若干个第一志愿,扩大了考生选择范围,使考生拥有更多录取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可有效提高考生的录取率。

因此“平行志愿”基本不存在分数浪费的情况,只要被检索的院校中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向该校投档。档案投出则完成该考生的投档过程,当然投档后由院校决定录取与否,也有退档的可能(这就是平行志愿虽然是平行的,也是要分先后顺序的原因)。

因此平行志愿的录取模式,是一种没有技术难度的志愿填报,纠结的是填报之前的选择。

有人有车站上大巴车的方式形象地解读了平行志愿的投档方式,在此就不再赘述(有兴趣者自行度娘)。

新高考”3+3”实施后,填志愿更需要学业规划

自年沪浙率先进行新高考“3+3”试点后,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入学的高中生也将进行新高考改革,年又有19个省市开始新高考改革,到年,全国所有省市都将采用新高考“3+3”模式。

采用新高考“3+3”模式后,从高一学年结束就要开始选小三门科目,这就和将来的志愿填报密切相关。小三门科目的选择既要考虑自己的特长,又要考虑自身的兴趣,也决定了将来的志愿填报范围。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新高考“3+3”模式实际上将志愿填报的部分选择提前了,倒逼学校、家长、学生提前开始学业规划。

新高考“3+3”模式下,进入高校的途径选择更多,从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特长生、艺术生到高校各类专项,裸考完全拼分数仅是其中一个渠道。

以上海实施新高考的情况为例,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这些名校,绝大多数招生名额已经在提前批次招完,留给裸考的只有不到10%.

这几所学校,大部分名额使用综合评价方式录取,需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面试的成绩占了相当比例。

在总分0分中,交大和复旦的面试成绩占分,相当于两门课的成绩。这就意味着裸考拼分数,不再是“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局面,高校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高考,已经远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而是”立交桥“的设计思路。面对那么多的渠道,到底该怎么选择,需要考验的是家长的格局和视野。

更何况,高考不是终点,不要以为上了重点高校就万事大吉。

每年从高校退学的有多少?在高校无法完成学业的有多少?即使清北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只是都没有公开数据罢了。

高考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就是上了不太满意的高校、专业,还可以专升本、转院系,将来再规划考研啊。

对高考录取不满意,还可以退学重新高考啊。

不愿意在体制内读大学,还可以读中外合作的国际文凭、考虑出国留学啊。

觉得英美留学费用高,可以选择澳加等费用稍低的国家,还可以去德法等不收学费的国家啊。

人生道路还很长,高考只是其中一个驿站,实在没必要过于夸大其作用,更没必要全民焦虑,平常心而已。

往期文章精选:

中考强制一半分流职高?江苏开始说不!

升学考试制度越改越复杂,感觉智商快不够用了(深度长文)!

家有中高考娃,考前如何陪伴

即将到来的升学面谈,魔鬼隐藏在细节中

全民焦虑时代,父母怎样帮助孩子“择校”

教育部:再不叫停“南外”们的择校特权,你就违法了!

印度电影《起跑线》,戳中了中国家长们的痛点和泪点

上海新中考一夜刷屏,有哪些本质变化?(深度剖析)

中考是人生第一道分水岭——写在《上海中考升学一本通》正式出版之际

你为什么走不进孩子的内心?

控制与放手——家庭教育的艺术

狗日的作业!

最能让青少年成长30部英文电影(下)

最能让青少年成长30部英文电影(上)

最适合亲子观看的16部BBC纪录片(建议收藏)!

这才是中国孩子最需要补的一门课

这才是中国父母最需要补的一门课

和青春期的孩子对着干?赢了当下,输了未来!

不背单词,不上辅导班,能学好英语?这个爸爸的实验结果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oliodemarte1850.com/xgfs/1468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