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体创作中,笔者采用了以下设计方法: 一、将装饰笔画与文字本身的结构区分开。把握整体修长形的特征,更注意整体空间结构的线条疏密,将现代汉字横平竖直的空间造型感与字体结构形式相结合。 二、将“诡”“瑰”之楚式风格体现出来。将图形装饰美感、弧线及尾部的弯曲融入字体造型中,仿似对称或非对称的竖直格律,在竖直方向中添加弯弧,制造流动之感。
三、不展现“具象鸟形”,字形结体“略带篆意”:文字采用现代字形,考虑到可能会因此失去古韵,于是采用小篆中的部分笔画特点进行转化,使其带有篆书之余韵。并且,无论是整体形态又或是笔画的造型,都应该从视觉上更加强调“鸟”的特点,笔者又从不同鸟类动物的振翅、开翼、侧飞等不同动态中进行提炼,但刻意将其“抽象化”,用“点”代表“鸟首”。并用“长字脚”进行“饰线”的设计,一方面迎合鸟篆的饰线特征,另一方面希望让其“形似鸟翼”的拟物性增强。
汉字早在商朝时,就已相当发达,最早由班固、郑众、许慎依据小篆的造字规律归纳出“六书”造字法,其总结了汉字的基本构成及使用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其中,“象形”的解释中包含“如鱼、羊、鸟形作字”,鸟篆便是以“鸟”为主体造型进行呈现的,而《楚地鸟篆意简体字》便强化了“象形”中“鸟”之形态。
如“茶”“尝”等对称结构字形,借用笔画比拟“鸟翼”,使得“象形元素”更大程度地通过视觉演绎呈现出来。《楚地鸟篆意简体字》现已初步完成基础字形设计,并成功入围由中国美院举办的“年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笔者后期还会不断优化此套字体,现正尝试将其运用在不同媒介场景中,测试实验其不同大小的字级、字号是否能够清晰地阅读。
当代字体设计本土化的价值 笔者认为,当代汉字字体设计存在严重的“趋同性”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字体设计类比视觉设计中的其他领域,其本身可主观发挥的空间就相对较小,并且,若毫无根据地自主发挥,可能会导致字形散乱、重心不稳、识别度较低等状况。另一方面,人们的视觉习惯开始倾向于衬饰少、块面感强、更为理性的“无衬线字体”,当然,无论是正文字体应用,还是出版媒介的标题字,又或是品牌字,那些识别度高、适用性强的字体更容易被设计师们青睐。
但这是不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个问题:字体将逐渐失去性格、失去特色,逐渐地“趋同化”?同时,中国汉字字体设计的“地域性、地方性”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现在当下有许多优秀的字体设计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