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智商"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后,它就变成了一把“锤子”——在分析个人表现的时候,智商往往被认为是决定个人学术成绩和工作表现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量心理学和社会学实验表明,自控力、自律、专注力、责任心、勇气、乐观、好奇心这些往往被归入性格范畴的能力反而比智商更加重要而且可以被后天培养。
我们将这些能力称之为“非认知能力”。了解这个概念也许可以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优秀表现不仅靠智商
智商(IQ):即智力商数,由法国人比奈发明,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判断、思维、应变能力等,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
智商主要表现在七种能力上: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应变能力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普遍认为智商是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表现。然而随着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发展,科学研究发现,除了智商,决定一个人表现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而且这些因素远比想象中重要。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切尔做过一项广为人知的“棉花糖实验“:
这是一项对4岁儿童的意志力测试。研究者把每个孩子带到一个房间里,然后告诉他们需要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如果想吃棉花糖,需要提前摇动一下铃铛,那么他们就可以得到一块棉花糖;如果孩子愿意等待20分钟,他们就可以获得两块棉花糖。
十多年之后,米歇尔对曾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回访,研究他们抵抗诱惑的能力与学业表现是否有关。
结果表明:在SAT考试中,那些等待了20分钟的孩子的平均成绩要比那些30秒钟之后便摇响铃铛吃棉花糖的孩子高出分。
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决定学习成绩的已经不仅仅是智商,还有许多非认知能力,棉花糖实验中研究的自控力,或者说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是其中之一。
棉花糖实验其实原本并不是用来研究长期表现的,米歇尔教授其实只是想研究一下孩子们都是采用什么办法延迟自己的满足的,比如有的孩子故意不看棉花糖,有的唱歌......年米歇尔教授出版的书籍TheMarshmallowTest:MasteringSelf-Control详细介绍了这个实验的细节。
非认知能力是什么?
“非认知能力”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包括但不限于耐心、专注力、自控能力、情感能力、社会适应性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我们也可以将“非认知能力”理解为“性格”。
《性格的力量》(HowChildrenSucceed:Grit,CuriosityandtheHiddenPowerofCharacter)这本书归纳了7种成就未来的性格力量:勇气、自控力、热情、社交能力、感恩、乐观精神和好奇心——其实都属于非认知能力的范畴。
非认知能力较强的人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卡米特·西格尔做了一项编码测试实验。
这是一项没有任何奖励的枯燥编码测试,对1.2万年轻人进行实时跟踪调查。20年后,简单编码测试中的高分获得者的年收入要高于低分数者数千美元。
这个实验的结果其实不难理解:在其他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如果一些人能在20年前能够在没有外在激励的情况下,更用心、更专注地完成枯燥的编码测试,那么他更有可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编码测试考察人的耐心和专注力,反映的是一种在成年世界中极为重要的非认知技能。在没有外界激励的条件下依然可以保持专注力,这其中展现的品质就是责任心。
在性格心理学家总结的“大五人格”中(随和性、外倾性、神经质或者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和尽责性),尽责性是预测事业成功的最佳品质。
尽责性较高的人,在校期间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工作之后也有更好的工作成就,他们很少涉及犯罪,婚姻维系时间也更长,甚至还拥有更长的寿命。
尽责性可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特质之一,它对人影响会延续终生。用大家常说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靠谱”。
如何培养非认知能力
尽管非认知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并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代教育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