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全世界“最准”的性格测试:
如果你有一束花,你会把它放在哪里?
A.卧室B.客厅C.书房D.浴室
如果你的答案是A,那么你的性格分析如下:
你是一个渴望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的人。
你有大量未发挥的潜能,但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优势。
你看似强硬的严格自律下,掩盖的是一颗不安和忧虑的内心。
许多时候你会对自己的决定感到严重的怀疑。
相比受到约束,你更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化。
有时候你外向、友善、善于交际,但有的时候你却内向而谨慎。
你常常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注:“测试结果”摘自Forer,B.R.()."Thefallacyofpersonalvalidation:Aclassroomdemonstrationofgullibility".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44(1):–.
或许有些字眼不经意间与你对自己的了解相契合。
产生的强烈共鸣此刻正在心里翻云覆雨。
甚至有人会觉得这描述的完全就是自己本人,不愧是“全世界最准”!
但还是不得不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
如果你的答案是B/C/D,你也将得到同样的分析结果。
当然一般的心理测试不会光凭一道题目就能进行详尽的分析。
它们通常设置连环相扣但又毫不相干的一系列问题,让人产生从多角度全面分析测试的错觉。
而其实大多数的题目都可以与开篇的问题归为一类,姑且称为“深哲无意”类吧。
即:看似有着深刻的哲理和内涵,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意义。
但结果分析却说得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原本应该对个人作出专一的描述,往往用模糊的语言表达。
但结果一般广泛适用于人群,足够形成高精度的针对性分析。
也就是让人产生“我也是这样”的归属感。
这是一种称为巴纳姆效应的心理现象。
这个名称起源于一位叫巴纳姆的杂技演员。
他对观众的心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是容易上当受骗的傻子”。
他乐于以隐晦的方式来操纵人们的心理,这种方式就是巴纳姆效应。
杂技演员PTBarnum
当你沉迷于朋友圈刷屏的各类心理测试,依赖于星座博主按时发布的每日运程。
还有信奉塔罗牌、算命等具有悠久历史的性格测试时,可能你已经悄悄被“巴纳姆效应”所绑架。
而且还是你主动坐上的贼车,甚至还对绑匪感恩戴德。
实际上大部分人还被蒙在超自然信仰支配生活的美好愿景里。
而伯特伦·福勒则是最早一批早对此产生质疑,并用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人。
福勒是个严重怀疑心理测试的心理学家。
年,他对39位心理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性格测试。
与其说是性格测试,不如说是福勒耍的一场小把戏。
BertramR.Forer
他向学生们承诺每个人都会根据测试得到一份专属的分析报告。
但其实每个人收到的报告都是一样的,就是文章开头的那段分析语术。
其中的描述是他从地摊上买来的一本占星术中摘取出来的。
然而被测试者几乎没有对此起任何疑心。
他们甚至对测试结果打了高达4.26分平均分的认可度(满分5分)。
在进行测试的学生
这个诡异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福勒的猜疑。
该实验也成为了心理学上的经典实验。
如今一些心理学专业的新生在入学时,也会被教授用这个实验“戏弄”一把。
而某些含糊其辞的伪科学心理地位也从那时候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科学实验讲究的是重复性。
另一位研究者罗斯·斯塔格纳也做了一次类似经典实验的心理研究。
他请学生们做了一套明尼苏达人格测试*(MMPI)。
随后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注:MMPI是在上世纪40年代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Hathaway和Mckinley教授共同编制的。现主要偏重于研究精神疾病,预测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犯罪调查、人才市场等领域。
报考飞行员也必须通过MMPI
但是给到学生们手上的却是两份评估,一份真实的,一份伪造的。
而两份评估的语言风格相似,都是一些泛泛而谈的描述,内容却大相径庭。
当问及学生认为哪份评估报告更贴合自身时,59%的学生选择了伪造的那份。
而几乎没有人能确切地认为伪造的那份就是错误的。
这说明,其实不必用准确的测试结果,也能把人糊弄得团团转。
专业的测试问卷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网上流传的各种毫无依据的测试了。
巴纳姆效应的陷阱可谓防不胜防。
在看似客观的理论分析里,实际充斥着安慰式的内容。
自诩机智的人们又是怎样一步步掉入陷阱而不自知的呢?
在网上关于“性格/心理测试”的关键字词条中冲一小会儿浪。
不难发现它们表述的语言方式都是广泛而模糊的概括。
例如“有正义感,适应力强,善于察言观色,而最大的缺点就是犹豫不决”。
问题来了:这是关于哪个星座的性格描述呢?
这是关于天秤座的性格描述,是不是其它星座的你也不自主地代入?
正是这样宽泛的内容,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代入感和一下被戳中心声的感受。
此时语言的效果达成,然后一种称为主观验证的认知偏差开始发挥作用。
它让你认为这种说法是真实可信的,毕竟它描述的和你本人相一致啊。
同时,分析结果多采用正向赞美的表达方式。
大概没有人会不喜欢受到夸奖。
就算非说不喜欢,在经受夸奖后大脑分泌产生愉悦感的多巴胺也不同意。
即使有否定的内容,它们也会被大部分的积极陈述装饰成“客观”的存在。
这也就更加增强了这一类分析的说服力。
大脑倾向于将个人意义与事物联系起来,并且丢弃任何不适合的事物。
这也是在心理上说服人们,让他们觉得分析似乎比他们更了解真实的自己。
这时候,被测试者便心甘情愿地跳入巴纳姆效应的陷阱里。
所谓的心理测试、星座运程或许能给人以心理慰藉。
但这更像是人们对际遇不顺的自我安慰,或是以上帝视角对未来的窥探。
外界编织的一套语术在此刻成了聊以慰藉的绝世宝典。
最终帮助你度过困境的不曾是荒谬的求神拜佛,而更多的是主观能动性。
但你却沾沾自喜于运程的好转。
说来荒诞,一份胡诌的测试结果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