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测试
性格测试

您现在的位置: 性格测试_性格测试题目 > 性格测试物语 > 评论丨求职卡在性格测试,当心成了就业歧视

评论丨求职卡在性格测试,当心成了就业歧视

发布时间:2024/10/2 11:27:51   点击数:
尊重不同性格,尊重每个人的就业权利,才能让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感受到被公平对待“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我缺乏进取心和抗压能力,我觉得不准”,当前各地校园招聘火热进行,开始在笔试、面试之外加入性格测试,不少人因测试结果不合格错失心仪岗位。甚至有企业提出性格测试不通过一年内不能再投简历。性格测试是近年来年轻群体流行的一种文化,以最常见的MBTI测试为例,共计16种性格划分,比起传统的“内向”“外向”划分更为精细。但是,即便分类再细致,靠几套测试题就能准确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全貌吗?一个人的性格是变动的、多样的,工作性格和生活性格可能截然相反。一个工作中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的人,私下生活里可能非常开朗随和。相反一个生活里沉默寡言的人,也可能在工作中侃侃而谈。那测试测出的到底是哪一种性格呢?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中,员工也会呈现不同的性格特征。对刚入职场的新人来说,也需要一点时间去了解同事和环境,开始生涩,熟悉后会变得开朗。并不是只有“天生社牛”才能在职场游刃有余。说白了,性格测试更多是一项带有游戏性质的参考,企业招聘可以做类似测试作为对应聘者的某种了解,但这种了解未必是准确、全面的。如果用这种参考标准作为招人的硬性标准,甚至“一票否决”,恐怕难以服众。不同企业和岗位可能确实对性格有一定要求,比如销售岗位通常需要外向、健谈性格,但不代表所有企业、所有岗位都要把性格纳入硬性标准。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既有伏首案前、苦心孤诣的i人,也有追求社交和浪漫的e人。一个团队中,也可以看到性格差异极大的人,而他们工作的配合可能很好。可见,以某种“性格刻板印象”去筛选员工,本身并不科学,不利于团队性格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也暗含某种偏见甚至性格歧视。如果单纯以性格为理由将笔试面试合格的求职者淘汰,可能涉嫌新型就业歧视。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倘若这种性格筛选在招聘中普及开来,则可能变相鼓励求职者“投企所好”,弄虚作假。性格测试题并不是什么保密试题,在网上很容易搜到题目。在揣摩、了解应聘岗位所偏好的性格后,求职者完全可能在测试中填出令公司“满意”的答卷。这样就使性格测试变得毫无意义,也让求职者被迫去隐藏自己,不敢公开真实性格。如此“戴着面具”求职,只会加重求职者的压力负担。当然,不排除“性格测试”本身就是一种“规训筛选”,比如招聘者知道测试不准确,也知道答题可以作假,但其目的就是告诉求职者,想进公司就得变成某种类型的性格(比如e人),需要任劳任怨,需要“抗压”,需要去带动团队氛围,通过这种方式来选出“合适听话”的员工。而目前一些岗位供需关系的不对等,或许也给了招聘方一定底气。人类的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上在于性格的参差多态和互补。尊重不同性格,尊重每个人的就业权利,才能让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感受到被公平对待。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郁风编辑赵瑜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oliodemarte1850.com/xgwy/1577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